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并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1说。明朝著名医学家张景岳也提出“养生要以脾胃为先”的观点,并把脾胃称为身体的基础和轴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脾胃是身体的轴心
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极其密切。打个比方来讲,胃像是一个粮仓,脾是运输公司。我们吃下去的食品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取精华、去糟粕,把食品中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中医认为,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脾胃是整体概念,包括全部消化系统。
脾与胃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临床上患者常常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之所以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健康的轴心气力。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发器质性疾病。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
更重要的是,脾胃好能长寿。以色列一项针对名70~82岁老年病人的研究发现,在排除老人身体活动量、人口学特点、营养等影响因素后,脾胃健康、胃口好的老人,死亡风险更低。
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胃喜欢规律,讨厌刺激,但压力大、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饮酒、暴饮暴食、爱吃冰冷、吃腌制食品、久坐少动、焦虑紧张……种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本来脆弱的脾胃更不堪重负。中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
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另外,数据显示,我国肠胃病患者约有1.2亿,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发病率分别为30%和10%。
脾胃不好几大表现
脾胃出了毛病,症状主要可概括成8个字:纳呆、腹胀、腹泻、便溏。即不想吃饭、吃饭不香;不吃不胀,吃一点东西就发胀;拉肚子,水和粪能分开叫“腹泻”,水和粪均匀混合叫“便溏”。如发现自己有这几种情况,就该怀疑脾胃是否是出了问题,需尽快就诊。仔细视察肤色、五官、生活状态,也能看出脾胃问题。
脸色发黄。
一个人的脸色昏暗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如果没有及时医治,脸色就会逐步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由于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
鼻头昏暗。
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应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口唇无血色、干燥。
《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就是说,脾胃有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睡觉时会流口水。
《黄帝内经》中还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衰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常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便秘。
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致使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睡眠不好。
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下降,出现入眠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精神状态不佳。
脾胃运化失常,容易致使忘记、心慌、反应迟钝等。相反,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得到滋养,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夏季养生的原则
原则1:养阴扶阳
“养阴扶阳”,是这个季节的气候特点决定的。夏季的特点是:暑+湿。在传统中医看来,都是“邪气”,但二者的性质却截然相反。
暑属于“阳邪”,易损耗人的津液,致使人体产生“热变”,我们经常使用的方法是避暑、养阴、生津。湿属于“阴邪”,特点是下行,比较重,比较浊。湿气1重,人体比较容易受影响的器官就是属土的脾。脾脏被困,肠胃就不舒服,因而出现肚子胀、不想吃饭、大便不成形、四肢有时候冰冷……所以,这个时候也需要扶阳,比如服用温阳化湿的五苓散之类。
原则2:健脾和胃
这个原则也是由夏季的特殊天气造就的。夏天,人们大量喝水,脾胃运化水谷、水湿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体力消耗大,也需要脾胃有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把脾胃保养好,就十分重要。
适当吃一些带有刺激性的调味品,比如辣椒、香菜、大蒜、醋、姜、葱,另外,苦瓜也可以多吃点;多喝粥,冰镇冷饮食用时要有度,不能贪图一时之快伤了脾胃;还可以推拿腹部(餍饫和饥饿时不要推拿)和一些穴位,比如位于膝盖斜下方的足三里穴。
原则3:清心养心
夏季在五行上与火对应,在五脏上与心对应。而这个季节,也是心脏负荷最大的季节。赤日炎炎,人体血液活动加快,心脏的工作量增大。这类天气还容易让人心火亢奋,应“清泻”“心火”。
“清泻”“心火”首先要学会避暑,天既然热了,就少到人多的地方。其次,保证充足的睡眠,学会睡“子午觉”,就是子时(23:00)之前必须入睡,午时(11:00—13:00)再补午觉。另外,可以吃一些清凉的食品,比如莲子粥、百合粥、绿豆汤、赤豆汤等。
夏季,护脾胃的好时机
作为生命健康的基础,脾胃一直都在辛苦地为我们工作,因此,一年四季我们都需要庇护它们,尤其是夏季。这是由于,在中医理论里,脾与四时之长夏(夏季最后一个月,依照太阳高度计算,即7月7日至8月6日)相应,是养脾胃的好时机。另外,夏天气温高、气候湿热,人们容易出汗,消耗了大量体液和营养物质,合适养脾除湿。但养脾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保健常识。为此,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这是保养脾胃的第一步,特别是胃本来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和生冷食品。另外,要注意定时吃饭,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站着或边走边吃,吃饭时不要讨论问题或争吵。
揉鼻头。每次揉鼻头20分钟左右,能改良胃胀气等症状。
推拿足三里。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处)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逐日按揉5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吃对食品。在长夏这个养脾的关键时期,应当结合健脾、祛暑、化湿等方法进行调补,可以吃些绿豆、莲子、丝瓜、陈皮、鸭肉、鲫鱼等。另外,多吃薏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也能起到滋养脾胃的作用。容易便秘的人要减少久坐,多吃绿叶蔬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取量。
另外,脾胃差的人,无妨试试“4君子汤”,即用党参或人参10~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30克、甘草3~5克,熬在一起,补益脾胃的效果很好,且药性平和。
夏季艾灸健脾养胃好时机
艾灸中脘穴
逐日坚持艾灸灸此穴48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良胃疾。
无知是最大的伤害!
艾灸可以医治四百多种疾病,而且疗效确切。神妙的艾灸还能预防医治各种慢性疾患和全身病,其临床事例以下:除去体内恶臭,动脉硬化,血压调理,口腔炎,宿醉;增进高脂血症者的脂肪分解,避免肥胖;并能安胎温子宫,顺调气血流通,利肝胆等五脏六腑;湿疹,肿胀,疥癣等各种皮肤病;腹部冷痛,腹部胀满,四肢无力症,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慢性痢疾,泄泻;筋肉痉挛,四肢痉挛,颜面痉挛,四肢麻痹,颜面麻痹,全身麻痹,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呙斜;月经不顺,生理痛,崩漏,冷带下症;不安烦躁感,强制观念,恐怖感,阳气衰弱,多梦,不眠症,癫痫,癫狂发作,尸厥,全身强直,疝痛,头痛,齿痛等神经系统病患;胃癌,肝癌,胰脏癌,肺癌等各种癌症;肿瘤,癞病,梅毒,淋疾,脑肿瘤,白血病,痛风,咳嗽,发汗,解热,支气管炎,喘息,肺结核,肺炎,感冒,利尿,妊娠中毒症;全身浮肿,子宫肿瘤,筋肉麻痹,各种炎症,肾脏结石,黄疸;各种呼吸系统疾患,脚气病,补血强精作用,过食,消化增进,呕吐,眼充血,日射热病,打嗝,慢性胃炎,头皮屑,圆形脱毛症,秃头,不孕症,瘊子(各种疣),自汗,盗汗,连珠疮,瘰疬,恶心,腰痛,胃炎,急性食滞,气滞,耳鸣,耳聋,失语症,言语障碍,中耳炎,蓄脓症,咽喉肿痛,痔疾,刺伤,吐泻,霍乱,痛经,扁桃腺炎,慢性疲劳,疟疾,肝炎,肝脏解毒;利尿,增进体内各种异物质、宿便等毒素排出体外,脂肪肝,间歇热,健胃,结核热,化脓性肿胀;新鲜艾叶汁外用,咬虫蛇毒、外伤救急时简易解毒;勃起不全,性冷感症,淤血,打扑伤,风湿关节痛,全身疼痛,冻伤,产后痛,胆囊炎,胆囊结石,肾脏炎,膀胱炎,膀胱结石,增进胆汁分泌,肝硬化,腹水,神经衰弱,火伤医治,增进皮肤细胞再生,避免老化,健忘症,痴呆,痰多,胸痛,郁火病,忧郁病,心火病,寄生虫驱虫剂,抗菌杀菌作用,便秘症,脊髓神经麻痹,热病,蜂毒解毒,恶疮,大肠炎,被放射线损伤细胞,抗炎症,健脾胃,虚寒痛症,不省人事,血毒,元气不足,视力强化,保进新陈代谢,自生力强化,自然治愈力向上,红血球和白血球增加,免疫力增强等等。
恭喜您选择定阅莱芜普云五行艾灸堂,这里是养生知识学习平台,我们期待你的加入与分享。
莱芜普云五行艾灸堂:-
白癜风费用北京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