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见何某者,患鼻渊(蓄脓症)已3年,诸医诊为肺虚,百治无效。其人两鼻流浊涕极多,与四逆散加吴茱萸、牡蛎。自京出发赴东武途中只服3贴,至品川鼻水已止。此症自古以来,均作肺家之病,多用辛夷、白芷之类。实由肝火上熏于肺,上下之气隔塞所成耳.(和田东郭翁《蕉窗杂话》)《汉方临床应用解说》《伤寒论今释》
1化脓性鼻窦炎——大塚敬节医案患者为二十八岁男性,从半年前开始治疗化脓性鼻窦炎,未见好转,约于一个月前,行鼻中隔弯曲治疗手术。主诉从七八年前起,出现后头痛,鼻涕多,流向喉咙。鼻涕有时带血,睡眠差,大便一天一次。
腹诊,从左右季肋下至脐旁,腹直肌硬如木棒。
我投予了四逆散加茯苓、辛夷、薏苡仁治疗,服药后头部感到清爽,夜间能入眠。继续服药三个多月后,如果不感冒,鼻子便没有堵塞感,鼻涕多的现象消失。于是停止了服药。
四逆散以柴胡为主药,在这一点上,应与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同列。但由于四逆散配以枳实和芍药,所以更接近大柴胡汤,因为无大黄,便不能用于如大柴胡汤证样的实证。但在腹证上,四逆散证多有心窝部硬如有物堵塞、胸胁苦满、腹直肌绷紧凸出,这与柴胡桂枝汤证相似。
四逆散也可用于胆石症、胃炎、胃酸过多、胃下垂等疾病。本方加夏枯草10.0克、栝蒌根3.0克、贝母.0克,还可用于治疗痹病。
四逆散加鳖甲、茯苓、大枣、生姜谓解劳散,我用于治疗肺结核、胆囊炎等。《汉方诊疗三十年》
论:三焦之病,胆逆不降,胆火移热于肺,肺气不降,则鼻塞不利,肺热薰冲,则流黄涕,是为脑漏。胆火不降,因三焦不利。合并上条综述,用四逆散加减的鼻炎案,不多。
13咳嗽——王付医案李某某,女,48岁,年4月日初诊。自诉: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经常咳嗽,与情绪波动有关。屡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近因咳嗽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咳嗽,情绪不畅加重,在单位一旦遇见自己讨厌的某人即顿时咳嗽,重重有声,两胁胀痛,连咳且直不起腰,咳嗽遇冷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沉而无力。中医辨证:气郁肺寒咳嗽证。治疗原则:疏肝解郁,温肺散寒。治疗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g,枳实1g,芍药1g,五味子1g,干姜10g,细辛10g,旋覆花1g,炙甘草10g。6剂,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
二诊:诸症已明显好转,又与前方6剂,病症悉除。继以前方1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素问,咳论》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咳嗽虽为肺之本,但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其他脏腑的病变也可引发咳嗽。如肝火犯肺证、水寒射肺证、脾肺气虚、心肺气虚均可出现咳嗽之状。《王付医案》
论:脉沉无力,此为内寒内虚之咳,三焦不利,气逆不降也。《金匮》卷十五,咳嗽上气十:咳而脉沉,泽漆汤主之,此为有水,本条脉沉而咳,只有虚寒没有水,三焦气机不利也
14咳嗽——陈瑞春医案熊某,男,36岁。年10月5日就诊。患者胸闷胁胀痛,咳嗽咽痒,痰少而黏,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缓。处方: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炙甘草5g前胡10g桔梗10g全瓜蒌10g苏叶10g虎杖15g北沙参15g嘱服4剂,水煎分次温服。
服上药4剂,咳嗽止,胁痛平,大便通畅,一切正常而停药。
按:咳嗽本属肺,然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说法,且四逆散的或然症中亦有“咳”,所以排除肺之寒郁,从肝郁气滞上逆为咳,而用四逆散疏肝理气,稍佐前胡、桔梗、瓜蒌之属,使肺气宣畅,三焦通畅,咳嗽自止。因而,用四逆散治咳嗽,是属常理常法,并非旁门左道。《伤寒实践论》
15气结痰饮——闫云科医案孙某,女,48岁,原平市人。丈夫曾系商贾大款,因经营亏损,债台高筑,卷资独逃,一走竞五载。孙素有肝硬变,为此集忧成疾,症遂踵生。先是13年前流产后、静脉滴注甲硝唑引起头痛、身痛、足痛不敢着地。自夫出走,痛益剧,复增右胁疼痛,双腿沉重,憋胀麻木。或无故悲哭,喜欠伸,或心烦,如闻磨锯之音。嗜瓜子成癖,每日食半斤左右,不可少缺,如缺,嚼瓜子皮亦可勉强过瘾,否则如坐针毡,懊恼无比。多方求治,终不见轻,贫病交加,甚为忧虑。于年10月17日随邻居聂某求诊于余。
患者神色黯淡,面腴体胖,眉间驻愁锁恨,珠泪盈眶,潸然欲泣,舌淡红,苔白腻。询知胃纳好,口苦思冷,腹不胀痛,大便日一行。鼻涕、痰多且黏稠。月经正常。切其脉,沉滑有力。诊其腹,腹膨隆,壁松软,心下、右胁下拒压。化验室报告:肝功能正常。超声波提示:肝回声粗,胆囊壁毛糙,脾大肋下1.3cm。
观其症,非驴非马,扑朔迷离,颇难辨识。然锁定面黯体肥,脉滑苔腻之象,断为气郁痰饮。《素问·疏五过论》云:“尝富后贫,名曰失精。”失精者,情志抑郁之病也。盖忧思气恼,创伤不断,致气结痰生,塞痹经络而诸痛不已。喜欠伸、善悲哭者,脏躁也,郁结阴变者甘麦大枣汤主之。本案心烦思冷,显非甘麦大枣汤可医。嗜瓜子者,颇为费解,姑以怪症多痰释之。其治须宽言劝解,使之神动,学大度者能容,仿糊涂者无愁。药物之治则以舒肝解郁,清热化痰为先。拟四逆散加味:
柴胡15g白芍15g枳实15g甘草10g大黄10g半夏15g茯苓15g三剂
二诊:胁痛大减,头、身仍痛,痰多,头闷不清。病历五载,亦属沉疴病疾,以其体脉不弱;拟峻药治之。
柴胡15g白芍15g枳实15g甘草10g半夏15g茯苓15g礞石滚痰丸1g五剂
三诊:胁痛止,头身痛亦轻,嗜瓜子顿止,悲哭不再。时仍心烦,脉舌同前。守方续进五剂。
四诊:头身痛、腿重麻木虽未全止,然所剩无几。面之黯色亦明显浅淡,苔薄白,脉沉滑。嘱不气不愁,晚餐少进,日服逍遥丸6g,连用一月,以绝病源。
16咳嗽心悸——刘健运医案患者吴某,女,40岁。情志不遂,常自太息,或咳而心悸,手足欠温,胸胁不适,纳差,腹胀痛或泻泄,脉弦缓,舌红苔灰白。此为肝郁脾虚之候,治宜四逆散加黄连、焦白术、麦芽、佛手花、砂仁,生姜、橘叶为引。水煎,日3服。一周后症减,拟上方继服治愈。《当代医家论经方》
17心悸——颜正华医案陈某,女,44岁。年3月13日初诊:患者既往有胆囊炎年。现症见心悸半月,伴汗出,头晕,眠差。口干不欲饮,纳少,稍多食则胃满,大便尚调,尿黄,经调,末次月经3月8日。苔薄黄腻,脉弦细。辨证:心阴不足、肝气郁结之心悸。治则:疏肝理气,养心安神。处方:柴胡6g,郁金1g,枳壳10g,赤白芍各1g,白蒺藜1g,丹参30g,炒酸枣仁18g,远志10g,茯苓30g,苏梗10g,陈皮10g,佛手6g,夜交藤30g,合欢皮1g。水煎服,7剂。摘自:翟华强,高承琪,白晶,国医大师颜正华临证用药集萃,化学工业出版社,
:40.《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
18心悸——聂惠民医案王某某,女,8岁。年5月初诊。二年前,自觉心慌心悸,短气,睡眠不佳,伴有心烦易怒,胸胁满闷,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尿少而赤,脉沉结、偶现代脉,舌尖红,苔淡黄。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部分呈二联律。外院诊断:心律失常,待查。中医辨证:病属七情内郁,气机不畅,枢机不利而致心悸。治以调畅气机,宣通阳气为主,兼以行水。以四逆散加猪苓、茯苓、泽泻、川芎、泽兰叶、人参治疗,服药共计3个月诸症消失,心电图正常。追访两年,病未复发。《聂氏伤寒学》
19心悸早搏——张云鹏医案纪某某,男,64岁。年8月18日初诊:胸闷、心悸反复5年,近1个月来加重。外院诊断为冠心病,时有房早、房颤,近1个月频发房颤,服用多种药物无效,神情焦虑,烦躁失眠,自汗盗汗,神疲乏力,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整日愁眉不展,时胸闷如窒。舌质暗红,苔白厚腻,脉细偶结。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中医诊断:心悸。中医辨证:肝失疏泄,气滞心络,兼有痰浊。治则:调理气机,活血和络,清心化痰。投以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6g,白芍1g,枳壳1g,生甘草6g,陈皮9g,姜半夏1g,丹参5g,檀香3g,黄连6g,淮小麦30g。服14剂后,已有兴趣看报及电视,夜寐稍安,偶有烦躁,无自汗盗汗。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无结象。上方减淮小麦续服,服中药近3个月后,胸闷基本消失,未曾发房颤,精神振作,情绪乐观,每晚睡眠时间延长。摘自:周晴,徐嫡字,张云鹏运用四逆散异病同治之经验,中医文献杂志,,(1):36.《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
0肺结核——许公岩医案王某,女,34岁。主诉:患者有肺结核病史十余年,经常咳少量白稀痰,身疲乏力,纳少消瘦,便溏不渴,时感腹胀,经闭半年。近日X线复查,右上肺仍见cmx3cm浸润性空洞,确诊为浸润性肺结核。诊查:面色苍黄,舌淡,脉细弦缓,两寸动数。辨证:肺脾两虚。治法:温中敛肺。处方:柴胡6克,炒枳实6克,生白芍10克,干姜30克,生甘草30克,五味子15克。上方药服七剂后咳减食加,嘱守方连续服药,半年间诸症逐渐消失,经X线拍片复查:右上肺结核灶钙化,空洞消失《皕一选方治验实录》)。《经方首》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