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安四智堂名老中医裴正义
国宝级名老中医
主任医师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编委
省中西医结合消化学会委员
市中医内科学会副主委
裴正义,男,主任医师,教授,早年毕业于中医学院,历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编委,省中西医结合消化学会委员,市中医内科学会副主委等职务,获美国中华医学会“国际荣誉证书”(),从事临床四十余年,师古不泥,兼收并蓄,经验丰富,尤为擅长消化系统疾病,从年起,对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hp阳性的临床研究,疗效显著。对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胆系结石感染以及肺结核、尿路结石、妇、儿杂症都有独到见解与疗效,参编当代大型脾胃学专著:《中国脾胃病学》等书,辞条入录《中国高级医师咨询辞典》、《中国专家大词典》、《中国当代名医列传》。
治疗萎缩性胃炎、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胆系结石感染以及肺结核、尿路结石、妇、儿等疑难杂症。
周一上午、周四上午
一、什么是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常伴有肠腺上皮的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
有些人没有明显的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腹痛、反酸、腹胀等消化不良或消瘦、贫血症状。
二、老年人更容易得萎缩性胃炎吗?
萎缩性胃炎均呈现出老年人高发的现象,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高。调查发现,20~50岁患病率仅12%左右,而51~65岁则高达52%以上。
由于萎缩性胃炎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胃黏膜萎缩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一种「器官老化」现象。
三、萎缩性胃炎有哪些症状?
萎缩性胃炎患者多数没有任何症状。
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满、早饱、嗳气、恶心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早饱是指少量进食则有吃饱的感觉,也是胃或上腹部的一种胀满感。嗳气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打嗝、打饱嗝。
少部分患者还可有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或者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四、萎缩性胃炎分为几种类型?
萎缩性胃炎可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往被称为A型胃炎)和多灶萎缩性胃炎(以往被称为B型胃炎)两大类。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萎缩性部位主要位于胃的上2/3,由自身免疫因素引起,患者常伴有胃酸分泌过少、贫血(恶性贫血)、消瘦等症状,这型胃炎在我国比较少见。
多灶萎缩性胃炎的萎缩部位主要位于胃的下1/3,萎缩的部位呈点状,不一定影响胃酸的分泌,我国大多数萎缩性胃炎患者属于这一类型,对身体的影响较小。
五、萎缩性胃炎患病率高吗?
目前有关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资料比较少。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萎缩性胃炎患病率在不同地区中差异较大,在胃癌高发的东亚、东欧、南美等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的患病率也相对较高。
总体来说,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所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无需恐慌。
六、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是什么?
萎缩性胃炎与多种因素相关,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免疫、遗传、年龄、高盐及低维生素饮食等因素相关。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为一类致癌因子。
★胆汁反流
胆汁可损伤胃黏膜屏障,使黏膜修复功能减弱,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高龄、胃动力减弱、吸烟等可能是引起胆汁反流的原因。
★维生素缺乏
萎缩性胃炎患者维生素B12、叶酸缺乏、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抑制胃黏膜分泌维生素C,使维生素C对氧自由基和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下降,从而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程度。
★免疫因素
胃体萎缩性胃炎与自身免疫有关。
★生活方式
长期过热、高盐饮食,水果、蔬菜摄入少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相关,与酗酒的关系尚不明确。
七、萎缩性胃炎在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应避免进食隔夜菜、腌熏制、过咸的食物,如咸冬菜、腌肉、熏肉等。应注意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吃生、冷、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过于油腻食物,宜食易消化的食物,不吃过热、过期、煎炸、霉变等不洁食物。戒烟酒。
八、如何预防萎缩性胃炎?
多数萎缩性胃炎可以算是一种正常的退行性病变,完全预防是不可能的,以下生活方式可能有益:
●健康饮食:低盐,饮食中增加新鲜蔬菜等;
●规律饮食:三餐要规律,避免过饥、过饱;
●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
●戒烟;
●适当运动。
年获美国医学会国际荣誉奖
年被列入医师大辞典
年被列入专家大辞典
给著名书画家殷俊中先生复诊
蒋纬国先生的题字
陈立夫先生的题字
扫码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