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与肠结核鉴别的风雨历程
何瑶陈旻湖(医院)
中华消化杂志,
,36(07):-.DOI:10./cma.j.issn.-..07.
以下内容和版式版权归属中华医学会,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CD已成为近十年消化领域最热门的话题,尽管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正逐渐加深,但困惑亦随之增加。一方面,困扰了人类数百年的结核病在中国依然猖獗,另一方面,CD患者例数却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在中国增加着。CD与肠结核临床表现惊人相似,但在某些处理措施上却截然相反,治疗CD的关键手段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可使结核病复燃、播散,误诊误治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鉴别CD与肠结核意义重大。
1传统鉴别诊断方法的局限性最初也最为朴实的做法是尝试寻找阳性率高的诊断"金标准"。遗憾的是,至今CD的诊断仍主要依靠综合判断和对疾病的随访(至少1年以上,符合CD的病程)[1];而肠结核诊断的"金标准"(典型干酪样坏死性上皮肉芽肿、抗酸染色阳性或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极低[2]。因此,各种寻找兼具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诊断标准的努力一直"在路上"。
通过对传统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内镜、影像、病理、PPD,以及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师对CD和肠结核的认识,如临床表现同时有活动性肠外结核者提示为肠结核,有肛周病变、肠内外瘘则提示CD,但伴有活动性肺结核的肠结核患者比例极低,肛周病变亦可见于肠结核患者,仅依靠临床特征无法获得满意的鉴别诊断结果。典型的结肠镜下特征,如纵形溃疡、铺路石样外观提示CD,环形溃疡提示肠结核,但这些指标受检查者主观影响较大,理论上要求有统一的标准,且检查者能准确把握标准才具指导价值,如诊断纵行溃疡要求的溃疡长径≥4cm,诊断环形溃疡要求的溃疡周径≥1/2肠周等[2]。此外,临床上仅约20%~30%的病例具备上述典型内镜下征象,故目前内镜下诊断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检查者的临床经验。内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仅能给出倾向性的结果,如肉芽肿的大小、数量、部位、是否融合等指标,其在CD与肠结核中存在一定差异,但鉴别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不理想[3]。在此状况下,由于担心误诊而误用免疫抑制剂的不良结局,过度的诊断性抗结核治疗难以避免,而随着多药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增加,希望依靠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的方法做出最终诊断的目标亦难以实现。
2近年新技术应用的价值近年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对CD和肠结核的鉴别诊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传统的小肠钡剂造影已让位于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造影(鐐圭姸鐧界櫆椋庝細鑷惧悧濂界殑涓尰鐧界櫆椋庡尰闄?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