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检验工作者,当发现检验结果存在问题时,你是选择只复查一遍草草了事,在备注中填写已重复两次?还是深究其中的奥妙,无愧于心,发一份靠谱的报告?
我,选择后者。
2一患者为骨科病房住院病人,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男,84岁,在做凝血四项检测和纤溶两项检测时(凝血仪器为sysmexCS-i),发现其凝血酶时间TT未出结果,在排除非仪器试剂等因素后,当时立即用同一标本重复检测,结果仍然未出。医院平时工作中,也偶尔遇到服用达比加群酯的患者TT延长,超过仪器线性范围,不显示结果,于是与临床大夫电话沟通,大夫却说没有用药。
那是什么原因?真的是患者本身的问题吗?
我们请临床给患者再重新抽血复查一次,得到的结果依旧是未出TT结果。然而我们没有就此打住,请来凝血仪器的工程师,来帮助我们找寻问题的最终答案。
工程师给此病人做了纠正实验。过程为:
第一步试管1:加入70μL病人血清+70μL正常人血清+μLTT试剂,肉眼观察其开始形成纤维蛋白时间(挑丝)计时到完全凝固时间。
第二步试管2:加入μL病人血清+μLTT试剂观察其凝固时间。
结果加入正常人血清的试管很快凝固(大约10min),而此时试管2没有凝固。在大约40min时试管2才有明显凝固。
结论1.患者缺乏凝血因子;2.药物影响。
做完纠正实验后,我们直接去骨科找主管大夫再次沟通,却被告知病人服用了达比加群酯。原来是虚惊一场,不过正好,学习了很多新知识。如果当时大夫仍说没有服药,我们就会建议做进一步检查,比如血栓弹力图,外送检验具体是哪一种凝血因子缺乏。最后我们在备注栏中填写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使得这份结果完整发回临床。
31.查阅达比加群指南和药物说明书中得知:达比加群主要抑制凝血Ⅱa因子和Ⅹa因子,同时也可与纤维蛋白特异位点结合,阻止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从而阻止凝血瀑布的最后进程,阻碍血栓形成。达比加群酯口服后,迅速在胃和小肠吸收,并通过酯酶催化水解作用变成活性产物-达比加群。达比加群直接抑制凝血酶,因此检测凝血酶时间TT能够最敏感最直接地反映达比加群的抗凝活性。研究中达比加群酯mgTID(每日3次)可致健康人TT延长达正常值的4倍。不同实验室的标准不同,检查结果取决于凝血仪和用于检测的凝血酶机制。由于TT对于达比加群太过敏感,低浓度的达比加群即可使TT值超出临床的检测范围,并不能用于达比加群抗凝效果的监测,更不能以此作为抗凝药物减量的依据,否则将造成血栓风险的增加[1]。
2.凝血酶时间TT是反映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过程有无异常的筛检指标之一。TT延长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浓度减少或功能异常以及血液中存在相关的抗凝物质(肝素、类肝素等)。看来现在可以加上一条,是否使用达比加群。
3.关于纠正试验,我查找网络以及教科书,没有找到工程师讲到的纠正实验操作。但确实PT,APTT,TT延长均有纠正试验,请大家详阅教科书中过程。工程师的纠正试验只能作为参考,在此也感谢工程师为我们科的工作打开了新思路。
4.对于此患者PT和APTT为何也增高,可能也与服用达比加群酯有关[1-3]。
4凝血功能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作用,其检查结果可作为患者术前准备、疾病的初步判断标准,对患者的后续治疗以及用药指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为保证凝血功能检查的准确性,熟知其常见影响因素是我们检验同仁的必修课。平时我们在审查凝血结果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异常结果,有些结果可以通过患者的疾病诊断进行分析,有些需要及时和临床主治医生沟通,才能了解病人的用药情况以确定结果是否与临床相符。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一些常规抗凝药物必须有一定了解,并且知道这些药物对凝血结果会造成哪些影响。凝血功能检查影响因素众多,我们必须严格把控每个环节,对于异常结果,多分析,多与临床沟通,才无愧于自己发出的每一份报告。
[1]刘千军,张维,郑治渊,孙慕华,朱毅.凝血指标在服用达比加群酯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监测中的应用[J].
老年医学与保健,(24):-.
[2]周芸,张杰,陆琳,钱敏,叶琴,王宏.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12):-.
[3]陈芳,张在丽,张弛,顾智淳.房颤患者使用达比加群酯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
—END—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国际检验医学传媒、检验医学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