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胃结核治疗专科医院 >> 胃结核病因 >> 妈妈该知道的事孩子营养不良首选艾灸治

妈妈该知道的事孩子营养不良首选艾灸治

 

疳积,也就是小儿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紊乱的常见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乳幼儿。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疳疾”范畴,古人认为是“恶候”,列为小儿痧、痘、惊、疳四大要证之一。

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面黄肌瘦或面色苍白,皮肤干燥,毛发干枯,食欲不振,腹胀,倦怠无力,夜啼,夜惊或多汗,常有呕吐腹泻等急性消化紊乱症状,甚至智力低下、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本病多由长期饮食不当、偏食及消化系统疾病引起,或继发于肠道奇生虫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反复发作的肺炎、结核病)。

  

  

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的因素很多,其中就有先天的因素,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中提到“儿自生下而无精光……此胎怯也。”指出禀赋虚弱先天不足是导致本病的原因,比如产伤、先天性畸形、多产、早产、双胎等,这些因素也有可能导致小儿营养不良;又有北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中叙述,“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提出“腹内有虫”这都是造成疳积的因素,比如长期吐泻,或慢性腹泻、痢疾、结核病、寄生虫病等,损伤气血,致使脾胃损伤、纳化无调,也会转化成为疳积。

  

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运化。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脾胃薄弱,如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或染虫疾,均可致脾胃失调,运化失职,形成积滞,日久耗伤气血,不能充肌润肤则成疳积。

1.气血亏耗型

(1)症状表现:枯瘦如柴,周身肌肤干瘪皱起,啼哭无声,气怯神疲,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红无苔,指纹青紫,脉象沉细涩。

(2)灸疗原则:补气益血,回阳固脱。主要取任脉穴为主,兼取督脉及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

(3)灸疗处方:脾俞、神阙、关元、长强、章门。

(4)随症加穴:①午后潮热者,加大椎;②乏力者,加气海。

(5)灸疗方法:上方选取2~3穴,每穴灸20分钟,间日1次。

(6)方义说明:本方具有补气益血、回阳固脱的作用。由于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乃为血,水谷精微必赖胃之腐熟和脾之转输,再加心肺阳气锻炼方可化生气血。所以本方取神阙以补益脾胃、调气暖中;用关元以温肾壮阳;取长强回阳固脱;取章门以疏理肝脾、化湿滞,是寓疏于补之中的配穴方法。

  

2.脾胃不和型

  

(1)症状表现:体形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厌食或纳呆,精神萎顿,便秘或溏,舌苔薄黄,指纹红显,脉象细缓。

  

(2)灸疗原则:健脾和胃。主要取足太阳膀胱经俞穴及足阳明胃经和任脉穴。

  

(3)灸疗处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4)随症加穴:①腹胀满者,加公孙;②积滞内停者,加商丘、下脘;③便溏者,加天枢。

  

(5)灸疗方法:每穴可灸20分钟,每日1次。

(6)方义说明: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疳积者,脾气不升,胃气下降,上下不通之痞病也,故本方首选脾俞,以其有健脾化湿、理气和中之功,主治小儿疳积;中脘穴居中焦,位于任脉,为胃之募穴和六府会穴,具有健脾益胃,降逆和中,化湿消积之功,为治胃家病之主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甲乙经》曰:“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脾气得升,胃气得降,上下通泰,何积聚之有?四穴相配,为治脾胃不和疳积之要方。

  

3.脾虚加积型

  

(1)症状表现:形消枯瘦,腹大脐突,青筋暴露,面色萎黄,发如麦穗,黄枯干束而立,精神疲惫,躁烦夜啼,肌肤瘦而反能食,嗳腐酸臭,舌红苔黄,指纹紫滞,脉象弦细。

  

(2)灸疗原则:健脾化积消痞。主要取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和经外奇穴。

  

(3)灸疗处方:章门、四缝、膏肓俞。

  

(4)随症加穴:①虫积者,加百虫窝;②食积肚大者,加脾俞、胃俞、肾俞。

  

(5)灸疗方法: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施灸前术者应先在自身实按灸之,测温以免烫伤小儿),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6)方义说明:本方具有健脾化积消痞的作用。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章门穴位在肝经上,又是脾之募穴和脏之会穴,具有疏肝健脾,化滞利湿之功效,《胜玉歌》曰:“痞满脐旁章门决”;四缝穴位治小儿疳积之要穴;因其病久积甚,故选用膏肓俞,意在滋肺健脾,益肾培元,扶正化积。

灸中灸艾灸养生提供公众平台粉丝免费到店艾灸体验,

发送“福利”二字,分享收到文章到朋友圈点赞即可。

分享助人!分享即是爱人!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收获,


转载请注明:http://www.ndndz.com/wadzz/126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