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陕西省府谷县贫穷落后,缺医少药,为了响应毛主席的“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一对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的高材生——王新立和贾童文夫妇,放弃北京大城市、大医院工作生活的优越条件,于年来到府谷县工作,在清水乡卫生院和我一起工作了十三年,他们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是我的良师益友。他们助人为乐,艰苦创业,是群众公认的人民的好医生。虽然夫妇二人来陕北之前想到了各种困难,但当他们真正来到府谷县清水乡卫生院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里的贫困落后和缺医少药的情况是他们所没有想到的,当时清水乡卫生院只有几名医务人员,西医医生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清水乡还没有通电,几乎没有什么医疗设备,医院也只能看头疼感冒等常见病,疑难疾病只能到百里之外的县城或省城看,要么只能扛着。夫妇二人凭借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疗技术,医院一班人,通过几年的努力把清水乡医疗站打造医院。
王新立、贾童文夫妇在上大学时就立志做一名医德高尚的医生,救百姓于疾苦之中,六医院看病,带的钱不多,夫妇二人经常用自己的工资给他们出药费,医院迟或者看病耽搁时间到中午回不去,还经常去他们家里吃饭。有些患者过意不去,下次来看病的时候给他们带些土豆、小米等土特产,他们都按照时价折成钱给患者,患者不要,他们就替患者买药。有时看到患者穿的单薄、破烂,就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穿。有多少次夜晚走山路出诊,抢救患者生命,第二天早晨即使在患者家中吃一顿酸粥也要给粮票,现在清水乡的老百姓还记着这些事,每每谈起这些,都会用老百姓发自心底的朴实语言说:“那是个好医生”。七十年代七月的一天凌晨两点,魏寨村一个在县铁厂上班的工人的妻子产后胎盘滞留大出血,生命危急,家属开了一辆手扶拖拉机请求出诊抢救,王新立听说这么危重的病人,不顾自己劳累了一天,马上拿起出诊箱,坐在手扶拖拉机车斗内,赶往病人家中。路上拖拉机颠簸的利害,只能站在车斗内,由于夜黑风大横穿马路的广播电线挂住了王新立的脖子,将他摔出车外,左额部裂开6-7厘米的伤口,血流如注,他简单用绷带给自己包扎后,忍着头昏,深一脚浅一脚走到患者家中,咬着牙坚持为产妇做了胎盘剥离术,输液止血后,直到天明病人才转危为安,医院,缝了6针,脖子肿痛影响进食,经一周治疗才痊愈,至今左额留有疤痕。
年,王新立、贾童文夫妇来到清水乡卫生院后,看到当时的医疗状况,带领全院人员共同学习,将他们在大学中学到的医学知识无偿传授给我们,并诚恳地对我说“我给你教西医,你给我教中医”。由于一班人的勤奋学习,中西医结合,清水乡卫生院的医疗技术不断提高,成为府谷县东八乡乃至全县医疗水平最高的地段卫生院,医院请去会诊。为了改变农村的缺医少药状况,医院利用业余时间,培养了大批的赤脚医生,现在村里的一些医生还自豪地说:“我是王新立的徒弟”、“我是贾童文的徒弟”。
王新立夫妇在清水乡工作时看到陕北因寒冷得哮喘病的人多,当时人们的温饱还没有彻底解决,胃溃疡的患者也很多,对此,他俩开展了羊肠线穴位埋藏疗法,对例哮喘,胃溃疡患者进行研究性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受到了地区卫生局的表彰。有一位患者上腹有肿块,饮食不进,呕吐,来院求治,原被诊为肿瘤,住院后,经多天检查,查找资料,认真分析,试验治疗,诊断为我国罕见的胃结核,住院月余,中西医结合治疗两个月后,肿块消失,生活恢复正常。王新立曾给卫生局写过题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愈胃结核一例》的报道。可惜文化大革命时,无杂志可投。现在在府谷工作的王某,4岁医院诊断为风湿。王新立认为诊断错误,应该是髋关节结核,几经会诊、论证,最后确诊为髋关节结核,由于先前不能正确及时治疗,留下了后遗症,两年前,王某曾专程去王新立家致谢,激动地说:“要是没有王新立夫妇就没有他了!”王新立夫妇十几年如一日,扎根于府谷的医疗事业,他们视病人如亲人,不论贵贱贫富一视同仁,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媒体的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