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重症医学科尤荣开
“……祖母妈妈常常说
那些番人医生都会说温州话
细声细语
语调温和轻柔
小小的药丸是那么神奇
不是施以魔法
病痛怎么
会瞬间消失……”
话说年多年前的封闭温州,现代文明的曙光尚未初现,人们生病,缺医无药,百姓受尽疾病之苦。患伤风感冒、头痛、腹泻等轻病,只能靠熬,熬到自身修复。一旦患了重病,求神问卦,生死由命。所以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
清朝温州城区图
胸怀世界的传教士们,怀着一颗爱心,踏上异国他乡,他们不但带来基督教义,肩负教化人们的使命,也带来西方文明——医院和学校。传教士苏慧廉就是他们中富有爱心的一员。
年,苏慧廉(WilliamEdwardSoothill,~)受英国偕我公会(属于新教卫理宗)派遣,不远万里,来到温州传教。来华之前,他曾接受短期医疗知识培训,以备对自身常见病的治疗,并自备了奎宁、阿司匹林、碘酒等常用药品,用于伤风感冒、疟疾、外伤的治疗。
来到温州,年青苏慧廉因为语言不通,温州人民迷信泥塑的菩萨,传教工作难以开展。正当他传教工作一筹莫展时,看到民众患病后,无处就医,富裕人家,也仅仅靠一些中草药治疗,难以起效,听天由命。他灵机一动,为何不以西医神奇疗效,假借上帝神力,引人入教!好办法。
从此,苏慧廉居然靠一些常备药品和微薄医学知识,给人治疗疟疾、痢疾、肠炎、伤寒、感冒等常见病,在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一些重病患者,当时中医师宣布无救治希望的病人,居然也能起死回生。并在病人的强烈要求下还开展一些小手术,如拔牙、修正倒睫、睑内翻、脓肿切开引流等,手到病除。西药和手术的神奇疗效,一传十,十传百,苏慧廉也被传成为了“神医”。
苏慧廉(WilliamEdwardSoothill,~)
苏慧廉以医带动传教,取得非常成功的效果,被他治愈的病人纷纷入教,并把入教的好处,说得神乎其乎。他帮助成功戒掉鸦片瘾的一位温州秀才,更是感激涕流,自觉成为一名基督教徒,着魔传教,到处宣传基督教义。
苏慧廉欣喜发现医疗对传教有巨大辅助作用之后,有意将诊所做大。苏慧廉把这一思路向上级作了详细汇报,得到总部的肯定。年,总部派传教士海和德来到温州,开始接手诊所的工作。
跟苏慧廉一样,海和德其实也不是科班毕业,是“速成”的“赤脚医生”。海和德来到温州后,他们两人将诊所搬到城西教堂内。
温州城西教堂
诊所坐落在城西教堂的后面,与城西教堂院落相通,原本是教会的一处戒烟所。诊所的规模相当于现在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诊所一排瓦房共有八间,南北排开,土木结构,水泥地面,没有天花板。中间的一间房子是厨房间,有一个中式灶膛,这是医务人员以及病员的厨房。靠南两间则被合并成一间,有一排药柜和一个洗涤槽,并放置一张诊疗桌和几把病人坐的椅子,必备药品也储放在这里,即作门诊室,又作为药房使用。靠北另外五间用作远途病人或重病患者的病房。这间的“医院”,就医院、医院的雏形,也是医院的雏形。
右三为海和德(摄于年7月)
海和德从英国带来不少药品,“带来了成排的大瓶子,使得我原来那些可怜的小药瓶就像俄国巨人身边的大拇指汤姆一样。我很乐意把我所有的工作都移交给他,这工作给了别人多大的好处,就给我多大的负担。……他干得很出色。”苏慧廉回忆说。
其时温州医疗水平较低,一些江湖郎中只对轻微疾病治疗略见疗效。城市设施落后,风和日丽时,山清水秀,大雨后河道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民众不讲卫生,习惯也差,随地吐痰,导致肺结核、霍乱、鼠疫、伤寒、疟疾、天花等疾病常年肆虐,因为缺医无药,治愈率很低,每年有很多人因病死亡。早年来温州传教的传教士李华庆、曹雅直均在温传教期间得了肺结核,而不治而死。
海和德负责的城西诊所,本意是引人入教,所以病人就诊前都要先听牧师讲道。牧师对病人自有一套说法,牧师会告诉前来就诊的病人,能救他们的肉身和灵魂,唯有上帝,但万能的上帝很忙很忙,日夜不息,仍忙不过来,所以只能派医生过来帮助上帝拯救万民的肉身。上帝有大能,治病不需药物,当然医生无上帝这样的能力,但医生用药物治疗,仍能达到同样的功效。
确实西医疗效,立竿见影。“虽然海和德先生还欠缺行医资格,但诊所的就诊人数还是相当多,而且他也医好了各样的病症。”苏慧廉回忆时这样说。有时医疗繁忙时,在海关工作的英籍医生劳莱(L·H·Lowry),也来协助诊疗工作。
年,海和德向总部报告时提到:“在过去的12个月,我接待了个病人。其中例为新病人,例为复诊。单天最高的新病人门诊量为人。”
当时,一位麻风患者慕名从青田方山乡下一步步爬到苏慧廉家,向他们求救。经过海和德的治疗,这位患者竟然可以靠着拐杖行走。这件事情激起了苏慧廉的同情心。他的的妻子后来回忆:“如果不是他可怜的样子激起我们的同情心,我们医院。”
年中秋前后,在温州已经传教十一年的苏慧廉返回英国述职,也是苏慧廉第一次回国述职。此时,温州城西教堂西医诊所已开诊多年,求医者摩肩接踵,诊所人满为患,为此有必要扩大规模。他请求总部增派专业医生以医院,他特别指出医院,医院并有助于推动传教工作。其时,经过多年探索,外国教会发现医疗救治对传教事业是很有帮助的,于是,在中国医院已经一间接一间建立起来。
总部因为经费原因,一医院,但派遣了科班出身的西医师——阿尔弗雷德(AlfredHogg),阿尔弗雷德取汉名“霍厚福”。他毕业于英国阿伯丁大学,毕业后被指派到伦敦圣潘克勒斯医疗传教团,在那里接受眼科、咽喉科训练,医院做临床助理。
霍厚福
时年二十五岁的霍厚福应招被选,于是于年10月从英国伦敦搭乘轮船启程,经过三个月的海上颠簸,于年1月20日抵达温州,他是温州循道公会真正意义的第一位医疗传教士,是温州第二个科班出身的西医师,第一个西医师是内地会的稻惟德(ArthurWilliamDouthwaite,~年)医师。
年2月6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一,星期二。周二、周五是作为常规的门诊时间,虽然这一天是大年初一,诊所里仍然来了许多病人。
平时在门诊时间里,一大早就有市内以及周边农村的病人坐在小教堂里候诊。病人当中大部分是贫苦人,少部分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有经济能力的病人要付三十个铜板作为就诊挂号费,并拿到一支写上号码的竹签。
当年为什么用竹签充当挂号的凭证?苏慧廉注意到温州人生病首先要去求神问卦,算命求签时就是用竹签的,温州民众对竹签有一种膜拜心理,入乡随俗,诊所挂号也用竹签吧。所以竹签一直是苏慧廉创办的西医诊所→医院→医院挂号的凭证。
霍厚福全家福
霍厚福医师初来乍到,语言不通,每天上午专心致志学习温州话,大约下午一时许到诊所,首先花点时间准备药品以及医疗器械消毒等等,下午二时许准时看病人。
霍厚福、海和德和劳莱等三位医师坐诊。病人依次进来,在医师的对面坐下,旁边有一位年轻的有一定文化的温州本地基督教徒充当助手,即使学徒又当翻译,并作记录,登记他们的姓名与住址。然后开始问诊,医师必须从他们模糊、不完整的表述中初步确定症状,仔细检查病人身体,并作一些必要的尿、大便、血液化验检查,作出诊断,开具药方,详细交代病人服药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等。日门诊量基本上在八十至一百人左右。
重病人需要密切观察病情的收治住院,需要手术者则预约手术时间,一般安排在非门诊时间,在诊所内或医师的家里进行手术。
年至年期间,霍厚福医师接待病人已有3万多人,在温州地区已是颇具盛名。霍厚福医师医术精湛,待人和善,深受温州居民的尊重。当地人在路上遇见他,都会毕恭毕敬地称他“先生”。“先生”是当时温州人对教师和医生的尊称,而平时温州人都带略有不敬的口吻称外国人为“番人”。海和德牧师汇报医疗工作时如此描述当地人对霍厚福医术的钦佩之情:“在马路上常听到路人向身背霍医生医疗器械的苦力打听:‘这位医生治内科的病还是外科病?’苦力总是略带自豪的说:‘我们的医生内科外科都治,任何病带到他面前他都能治好!’”
霍厚福记录一百年前温州民众就医情况写道:“那些来自或远或近地区的人们操着不同口音方言,无法清楚地说明自己的病情。更加困难的是,这些人有着一些奇怪的观点和意识,所以要搞清他们的病因是难上加难。某个人的疾病是‘风’,而另一个则是‘空气’,第三个则兼有‘风和空气’,而这些词到最后却都是‘风湿’的意思。另一个人说他胃里的某个部位得了‘感冒’。其实是消化不良,而他却认为病因是七年前曾从楼梯上摔下来过;还有一个人说不出自己哪里不舒服,但言之凿凿地说他需要奎宁才能康复。”
“这里的中国人坚信奎宁是一种几乎能治百病的万灵药,由于疟疾在这里相当流行,他们有这种观念也并非错得很离谱。他们还认为西药可以治愈任何疾病,于是一个人会想要一点药去治疗白内障。严重骨质疾病,他甚至想为某个住得远的亲戚要一勺药剂,那个亲戚的身体里出了一点问题,但他却疏忽了具体有何症状。”
“通常,他们并不希望做手术,不过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外国治疗手段的怀疑,而非仅是怕疼,因为通常来说他们很能忍受疼痛。他们很容易陷入对手术前景的恐惧之中。”
“更加烦人的是,这里的病人一般都会忽视用药指导,他们也缺乏持续接受治疗的耐性。有一个患了某种慢性病很多年的病人被警告必须小心遵医嘱用药,但他却借口说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他可能一次就吞下七天的药量,造成令人相当惊讶的后果,同时还会得出这些药并不合适的结论。有时又有已经到了最后疗程的慢性病人,回来悲伤地对我们说治疗毫无进展,哪怕他已经用了整整三天的药。作为工作中的助手,我有一位年轻的‘老师’,如今正接受医学生的训练,并且在我的监督下进行配药。他是个聪明人,在两年前信了教,如今已经受洗。还有我的仆役,一个七十五岁时成为基督徒的老人,带着他的小男孩在这里看门并照看病人。”
传统的中医延续数千年,让中国人接受现代医学——西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的国人觉得西医不伦不类,甚至还有误解。这些洋医师除了救治患者,还起到另外一层作用:让中国人逐步接受现代医学,及其诊疗模式,对患者进行现代医学科技的启蒙。
苏慧廉的女儿也曾经记载了一个故事。西医用听诊器为患者进行肺部听诊时,会让患者“呼气”,中国患者并不理解:有的坐着做打呼噜状,有的则发出鼻音,还有的差点一口气没有上来。据说,一位妇女听到“呼气”指令,便冲着医生的脖子和衣领吹气。当遭到医生的抱怨后,她干脆弯下腰,干脆一口气吹到了医生的脸上。
病员日增,病房不足,原本宽敞的诊所日见狭小,拥挤不堪,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城西诊所已显得逼仄。苏慧医院才能满足愈来愈多的就医需求,解决温州人民就医难得问题。上帝派我来,我得肩负起使命,于是苏医院。
苏慧廉如何筹到建院资金,且听下回分解。
苏慧廉故居(英国)
谢谢赏银!
赞赏
人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