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胃结核治疗专科医院 >> 胃结核症状 >> 经典中医为你讲解六种汗

经典中医为你讲解六种汗

 

很多朋友在给我来信咨询时,动不动就说自己“盗汗”。但究竟什么叫盗汗,可能还是很多人不太明白。中医的汗一共有6种:自汗、战汗、盗汗、多汗、绝汗、闭汗。

自汗

清醒时没怎么活动或干脆没有活动时,无缘无故地出汗称为自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

“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临床表现

阳虚自汗,必恶寒(怕冷);火热自汗,必燥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身体似灌了铅,懒得动),阴天更厉害,说话声如瓮中出来,弱弱的;

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烦闷,鼻塞流涕;

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证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

心虚自汗,怔忡恍惚;

肝热自汗,口苦多眠;

肾虚自汗,潮热咳嗽(潮热:一阵阵地发热,时而热时而不热);

脾虚自汗,倦怠少食;又肺虚、伤寒、温病、柔痉、霍乱等多种病证亦有自汗。

详见阳虚自汗、气虚自汗、血虚自汗、虚劳自汗、心虚自汗、肺虚自汗、脾虚自汗、肝热自汗、痰症自汗、伤湿自汗等条。

自汗出

白天不因疲劳,或无明显诱因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的症状。又称自汗出。多因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暑伤气阴、气虚阳虚等引起,可见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虚证。对营卫不和者,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热炽阳明而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暑伤气阴,口渴舌红,脉大无力,治宜清暑益气生津,方用清暑益气汤。气虚自汗,气短懒言,汗多面白,治宜益气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风散。阳虚自汗,汗多肢冷,纳呆便溏,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现代人的自汗,多是心阴虚,中成药可以吃柏子养心丸。另外,有一些见了自己喜欢的人会自汗,或要考试、见上司时紧张的自汗,都是暂时现象,不必担心,也无需调治。

战汗

即全身战栗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如感冒发烧战栗汗出后,烧即退了,就是战汗正气胜利之表现。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医院就诊。

盗汗

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有很多小孩因阳气足,睡着后有轻微的盗汗,属正常现象。

盗汗若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轻臭味,打湿睡衣,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喝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偶尔颧红,头晕,大便干燥。则是肾阴虚,白天可以用淡盐水送服知柏地黄丸。用经络刷在整个后背轻柔刮痧20分钟,刮痧后注意及时穿衣保暖。更年期盗汗,同样可以参照这些调理方法。

  

多汗

就是人体出汗异常多,有的患者还低热或怕风。尽管有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肥胖、糖尿病、结核病等,可以引起多汗,但大部分多汗是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所引起。如果患者作了各种检查,没有问题,就可以确定是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

沙参兔肉汤:养阴益气敛汗。沙参20克、玉竹20克、广陈皮4克、兔肉克(微炙),煲汤。

桑葚茶:本茶养阴止汗。桑葚子20克、五味子15克、糯稻根45克,煎水代茶。

病理性盗汗

盗汗是结核病、甲亢的常见症状,治疗时应注意鉴别清楚及治疗原发病,避免误诊。

甲亢: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代谢率增高,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出现怕热、多汗,也有夜间盗汗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多汗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而致汗腺分泌增加;其次,血糖代谢率增高也是糖尿病病人多汗的原因之一。

结核:盗汗是结核病中毒症状之一,是由于结核菌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结果。

肿瘤:盗汗也是肿瘤病人的常见症状之一。

此外,高血压病、低血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心内膜炎等疾病以及术后体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引起盗汗。

  

绝汗

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可导致亡阴或亡阳,故又称脱汗。

  

真气将败绝时出的汗,为病危时阴阳离决的见症之一。《素问?诊要经终论》:

“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灵枢?经脉》:

“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

常见以下几种类型:气绝者,汗出如珠,着身不流;气散者,汗出如油,喘促不休;虚极则冷汗不止。

闭汗

怎么活动也不出汗,但体内却燥热难当。或因洗澡或出汗后突然吹风、吹空调、扇扇子等,导致毛孔闭塞,汗出不来,统称为闭汗。闭汗者可以一边用生姜、桂枝、麻黄各15克煮水倒入高桶泡脚,身穿厚衣服,喝姜汤水,头戴棉帽子,让汗从里面把毛孔给冲开。毛孔通畅,闭汗症即治愈。平时注意洗澡要擦干身体,不要吹干身体。不要在大量出汗时突然吹空调。多练习脊柱调息法,增强自身的正气。

通过出汗辨识疾病

对于汗,《黄帝内经》之中多有提及,那么我们再来细看一下,哪些情况下会出汗,不同情况下的汗,预示着什么样的疾病呢?

《生气通天论》提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实,所有外在的表现无非是阴阳变动的外化,出汗也是阴阳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不会出汗,而出汗其实就是人体阴阳失调的一种表现。

阳主动,阴主静,人剧烈运动之后会出汗,就是因为在运动的过程中,体内的热量增加。热为阳,热气增加导致人体的状态为阳盛,为了调节阴阳平衡,人体通过出汗的形式带走自身的热量。这种出汗,可以视为人身自我保护机制,通过体液调节热量,保证生命的正常运转。

对于汗的判断,黄帝内经提及了哪些方面呢?

首先看一下汗的生成。

《阴阳应象大论》: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正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阳主动,阴主静,而从无汗到汗出,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定然是阳为主导,所以称其为阳之汗。而汗定然是阴阳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所以只要是出汗,必然是阴阳相合的一个过程。

如果阴阳离绝,就不会有汗产生了,只有阴阳和合,人体才会保持健康的状态,才会有汗。而不同情况下出的汗,有着不同的意味。

《脉要精微论篇》: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阴阳应象大论》:

这两句实际上说的是同一件事,就是阴阳之间的关系,而《脉要精微论》还提出了阴阳皆有余的状态,即无汗而寒。

那么在《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的两种情况都可能是死亡之象,即阳胜而汗不出,阴胜而身寒汗出。第一种情况就是持续发热,也就是持续性的高烧,最终造成阴竭于内。第二种情况就是阳气虚衰而外散,津液也随阳气而外散。

如果阴阳皆有余,则无汗而身寒。阳主外,阴主内,无汗则表有邪实,身寒为阴邪大盛。

所以,通过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出汗与不出汗,对病情的判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金匮真言论》: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天有六气,寒暑燥湿风火,伤于暑者,就是因为天之阳气太盛,转而化为暑邪,正气虚者感暑邪而汗出。只要是出汗之后,就可以将邪气散出体外,这就是人体的自愈功能。

如果伤于暑而汗不出,到了秋天发病而成风虐。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热论篇》提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这里有一个时间的限定,以夏至日为分割线,夏至日以后伤寒者为暑病。正所谓,夏至一阴生,所以暑邪虽属阳,而实则夹杂着湿气,气蒸而热甚。从夏至后到秋天,热气渐消而湿气渐盛。所以伤于暑者,不仅有热邪,同时伴随湿邪。

那么为何夏天伤于暑,到了秋天才发作呢?这是所谓的伏邪吗?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身热无汗的情况可能有这几种。

1)上文提到的死症,即,这种情况是人体的抵抗力已经虚弱到极点,以至于阴竭于内。

2)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正气虚衰,无力抵抗暑邪,虽伤于暑而自身没有反映,也就是内里已虚,导致邪气入里。

3)最后一种情况就是正气尚存,人体自身进行调节,感染暑邪之后,通过发汗的形式将邪气排出体外。

那么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就是第二种情况,也就是。为什么会成为风虐?其实这里就涉及到人身气机。

《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出入为营卫所主,而升降乃五脏所司。一内一外,相互联通。所以外感之病,多因出入之机受阻,而内伤之病,多为升降之机受遏。内外交通,相互影响,所以出现风虐之症。

通过对一个人出汗情况进行分析,大体可以清楚这个人体内阴阳的情况以及正气的强弱。如此,虽不能痊愈诸病,但是结合脉象判断阴阳,大体上应该不会有偏颇。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长按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不复发
治疗白癜风的办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ndndz.com/wazz/55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