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胃结核治疗专科医院 >> 胃结核症状 >> 冬病夏治三伏贴,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冬病夏治三伏贴,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简称“三伏贴”)是根据中医理论,选用温热性质的优质中药材制作成敷贴膏药,在人体的相应的穴位上进行贴敷,达到治病、防病目的,属于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更是中医“治未病”的特色治疗手段。

由于此疗法避免了因服用过多药物导致对肝肾功能损害的疑虑,更因操作方便、疗效显著,患者接受度高,近十年来被广大群众接受与肯定。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深秋、冬季、初春时节,或在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夏治”指在夏天的疾病缓解期进行调理、治疗,以预防冬季复发,或减轻其发作的程度、症状和次数。

“冬病夏治”体现了传统医学“治未病”的思想。《黄帝内经》提出“天人相应”,认为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依季节变化而不同,疾病的发生、治疗亦应随季节变化而各异。一些冬季容易发生的疾病,主要是以素体阳虚,易外受寒邪侵袭。

盛夏“三伏”是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借天、人阳盛之时,疾病缓解之期,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对阳虚之体进行治疗,可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常用哪些药物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常用药物,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为基本方,或结合临床经验进行适当加减。防治其他病症的药物依疾病而各有不同。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常用哪些穴位

穴位贴敷部位一般以人体的十二经穴为主。

治疗肺系疾病的常用的穴位:肺俞、定喘、膏盲等。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加取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大椎、天突等穴。

治疗其他疾病选取的穴位也有不同。如治疗骨关节炎疾病的常用的穴位为大椎、关元、肾俞、肝俞、曲池、阳陵泉、阿是穴等。

治疗脾胃病的常用穴位有中脘、神阙、关元、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治疗虚寒性痛经常用的穴位有关元、命门、肝俞、肾俞、次髎、三阴交等。

冬病夏治穴位每次贴敷多长时间

贴敷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患者的皮肤反应、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而定,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一般以成人2~6小时,儿童为1~2小时为宜。

一般而言,孩子越小,保留的时间宜短;天气越热、越潮湿时,保留的时间宜相应缩短;第一次贴敷的时间不宜太长,尽量不要贴出水泡,以免影响以后的治疗。如果贴敷后自觉贴药局部有明显的不适感或小儿哭闹不止,不要强行留置,应及时取下。

贴敷的疗程

一般连续贴敷3年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可以继续进行,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哪些人不适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禁用人群:

(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易发接触性皮炎者、瘢痕体质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及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

(5)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6)3岁以下婴幼儿。

(7)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穴位贴敷期间的饮食起居注意事项

(1)贴敷期间应饮食清淡,慎食海鲜、牛羊肉及辣椒、蒜、葱、韭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肥甘滋腻之品。

(2)慎食冷饮和冰冻食品,宜少喝酒,少抽烟。

(3)要保持贴敷局部清洁。去掉药物后宜洗温水澡,不宜洗冷水澡。对于贴敷处皮肤部位不要用力搓洗﹔皮损如较重有破溃者,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可用肥皂、浴液等搓洗。

(4)贴敷期间宜穿干净、柔软、宽松、透气衣衫,建议可穿着深色衣服前来贴敷。贴药期间不要直吹空调、电扇避免皮肤遇凉后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

(5)要保证充足睡眠。入睡前一定要将贴敷的药物揭除。

(6)贴药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大量出汗或药物移动脱落。

投稿请联系企划部







































复方卡力孜然酊效果怎么样
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ndndz.com/wazz/104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