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瑜伽微社区,加入.…
1.乳痈: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乳腺管内和周围结缔组织炎症,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有文献报道急性乳腺炎初产妇患病占50%,初产妇与经产妇之比为2.4∶1。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但以产后3~4周最为常见,故又称产褥期乳腺炎。
2.乳发:乳发是因此乳房红肿痛热,溃后年夜片皮肉腐臭坏作古,乃至热毒内攻为首要默示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外科启玄·乳痈》云:“乳肿最年夜者名曰乳发。”《医宗金鉴》云:“此证发于乳房,锨赤肿痛,其势更年夜如痈,皮肉尽腐,由胃腑湿火凝聚而成。”好发于哺乳期妇女。相称于西医的乳房蜂窝构造炎和乳房坏作古性蜂窝构造炎。
3.乳疽:乳疽指乳腺深部化脓性感染,属于阴证。系由于肝气胃热蕴结而成。主要症状为乳房结块,坚硬微痛,皮色不变,肿块渐渐增大,成脓较慢,化脓时有恶寒发热,溃后流出黄色脓液,溃孔较深。
4.乳房过小:生育期妇女乳房发育障碍,明显小于常人者;乳房体积小于ml者,称为乳房过小。
5.乳房肥大:巨乳症又称乳房肥大、大乳房或巨乳房,是指女性乳房过度发育,含腺体及脂肪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体积超常,与躯体明显失调。巨乳症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或青年女性,常发生在两侧,偶见限于一侧。乳房过大系因腺体及脂肪结缔组织对雌激素异常敏感所致。遗传因素亦属有关因素之一。
6.乳悬:乳悬,病名。妇女产后两乳房下垂过长之病证。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十二,多因孕妇产后瘀血上攻,或胃虚血燥所致。证见两乳房逐渐下垂,甚至伸长过腹,且伴疼痛,或疼痛难忍。
7.乳泣:乳泣是溢乳症,指妊娠期中乳汁自行流出(产后未经婴儿吸吮而自行流出,甚至终日不断的,叫“乳汁自出”)。有气虚和肝热二种。气虚的,乳房不胀,面色淡白,气短神疲,心悸头晕,手足发凉,脉多缓弱。肝热的,乳房胀痛,面色潮红,头昏胁胀,烦躁便秘,脉多弦数。乳泣之名见于《济阴纲目》:“未产前,乳汁自出者,谓之乳泣。”
8.乳衄: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又称大导管乳头状瘤、囊内乳头状瘤等,是发生于乳头及乳晕区大导管的良性乳头状瘤。医学称本病为“乳衄”,认为乳头为肝经所系,脾虚失摄,肝气郁结,淤血阻络则局部肿硬;郁久化热,热分血络则乳头溢血。
9.乳癖:乳房结核又称结核性乳房炎,是乳房的一种慢性特殊性感染。本病少见,但亦并非罕见。乳房结核常见于哺乳期女性,有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前者多因乳房皮肤破损致感染,后者常继发于胸部结核病变,或由其他器官结核继发而来。所以临床在治疗乳房局部病变时,亦应进行全身抗结核治疗。医学对本病亦有深刻的研究,根据形成的原因不同,称本病为“乳痨”、“乳疬”、“乳癖”等,同时认为,本病多由于郁怒伤肝,思虑伤脾,以致气滞痰凝,更兼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乳络而发病,日久蕴热溃腐,穿破成漏,脓汁清稀,夹杂败絮,长期流脓以致耗伤气血,迁延不愈。
10.乳痛症: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症是乳腺结构不良症的早期病变。年Bloodgood首先描述,年Semb注意到此病表现为乳房疼痛并有肿块,称为单纯性腺纤维瘤病。年Beatle称之为乳腺单纯性脱皮性上皮增生症;年Gescnickter称之为乳痛症。一直沿用至今。
11.乳腺小叶增生症:是乳房的一种慢性非炎症性疾病,是女性的多发病之一,发病率10%左右,城市高于农村,常见于青年或中年女性。乳腺增生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多与精神因素和内分泌紊乱,特别是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其临床表现为在患者的一侧或两侧乳房可们及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结节肿块,质韧不坚硬,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粘连,没有明显的边界,可活动;局部常有隐痛、胀痛或刺痛感,尤以月经前疼痛较为明显,经后减轻为特点;常伴有头晕、失眠、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状。
12.纤维腺病:中年妇女较多,病程较长,常常双乳隐痛,肿块较坚韧,表面不光滑,边缘不甚清,肿块不规律,形态不规整,压痛轻微。按病理形态的发展过程,将腺病分为三期,即早期的小叶增生,中期的纤维腺病,晚期的纤维化病。
13.纤维化病:病程二年以上,乳房肿块,形状不规则界限不清,表面不光滑,质地坚韧,压痛不明显,少有经前乳房胀痛史。
14.囊肿病:40-45岁好发,病程较长,乳房肿块,界限不清,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呈三角形,尖向乳晕,底至乳房边缘,亦有肿块表面有大小不一之结节,亦可囊肿大如乒乓球,呈囊性感,穿刺为黄色液体,多无压痛,经前乳房胀痛少见。
15.乳疬:乳晕中央发生一扁圆形肿块,形如棋子,质地不坚,边界清楚,稍有压痛,称为乳疬。
16.乳痰:病名。乳房内结肿块溃破者。见《疡科心得集》卷中。多因肝经气滞而成,或由胃经痰气郁蒸所致。该书指出:“有乳中结核,始不作痛,继遂隐隐疼痛,或身发寒热,渐渐成脓,溃破者,此名乳痰。”
17.乳瘘:是指发于乳房部或乳晕部的疮口溃破后,久不收口而成管道的疾病。本病亦称为乳瘘。为乳房化脓性感染的后遗症。常发生于乳房和乳晕两个部位,以前者多见,预后较好;后者常见于未婚妇女。病程较长。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瘘管和窦道。
18.乳头破碎:是因肝火或湿热蕴结于乳头、乳蒂及乳晕部所致。以乳头破碎,或乳晕裂开,疼痛,揩之出血或流黄色粘液,哺乳痛甚为主要表现的乳房类疾病。多见于初产妇。西医则称为乳头皲裂。本病若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较重,易反复发作。
19.乳头风:乳头炎和乳晕炎是由金黄葡萄球等感染引致的乳头及乳晕皮肤和腺体的化脓性炎症。多发生于妇女的哺乳期,处理不当,可发展成乳房炎,中医称本病为“乳头风”。
20.乳房蛇丹:乳房发生带状疱疹者,称为乳房蛇丹。
21.乳房脂肪坏死:外伤是造成乳房坏死的主要原因。多数病例有明确的外伤史,如撞击、跌交、挤压、手术和穿刺等病史。但有少数病例,外伤轻微,以致患者无法回忆起外伤史。根据脂肪组织本身结构的特点,如细嫩而脆弱,血供较少等,均使脂肪组织在经受外伤后出现血供障碍及脂肪细胞的破裂与坏死。
22.乳汁潴留囊肿:积乳囊肿,亦称乳汁潴留囊肿,或乳汁郁积症。是妊娠期、哺乳妇女的良性疾病。过去认为此病较为少见,近年来国内时有报道。此病是哺乳期乳房的某一小叶或导管因故发生堵塞,导致乳汁排出不畅,潴留于导管内,使之扩张形成囊肿。表现为乳房内肿块,常被误认为乳腺良性肿瘤(纤维腺瘤),偶尔也可被误诊为乳腺恶性肿瘤,故应当引起注意。
23.乳瘤:乳房内发生的腺纤维瘤、分叶状腺纤维瘤、乳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衄)、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各种良性肿瘤,统称为乳瘤。
24.乳岩:乳岩是指发于乳房部的恶性肿瘤。本病多发于40一65岁的经绝期前后的妇女,男性较少,是女性乳房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女性仅次于子宫颈癌,且近年有超过子宫颈癌的倾向。未曾生育或哺育的妇女、月经初潮早或绝经晚的妇女、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临床上若早期发现,早期确诊,早期治疗则治愈率高;晚期发现则多危及生命。
25.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病因。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它是一种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男性罕见,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