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友会第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如作者所说,病房确实是应用中药给患者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阵地,如果再收到一个“发热待查”的患者,你会试试中药吗?(编辑/王超)
我在病房用经方
作者/白宽
我现在病房上班,患者的主诉、症状、体征的变化(舌苔、脉象、各种肢体症状、皮肤色泽)都在我眼皮子底下。我深深的感到,病房和门诊一样,都是中医不能丢的阵地,医院治病的患者来说,用中药治疗,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负责。
所以今天,我想与同仁分享几例我在病房用中医的案例。
1.大柴胡汤改变一个术后呕吐不止患者的固有错误观念
这是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从手术后第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呕吐3天,严重时一天内呕吐6-7次,用了胃复安无效,想试试中药。患者5天没有解大便,小便正常,左脉弦细,右脉整体力量明显大于左脉,舌质红,舌左边瘀斑明显。
因为患者呕吐不止又大便多日未解,脉象右实左弱,右实者阳明胃腑热滞,左弱者,木气结而津液伤。
处大柴胡汤(柴胡24,黄芩15,姜半夏30,白芍15,枳实10,制大黄10,大枣10,干姜15)加当归15,熟地15,沙参15,砂仁6。3副。
因为是周六开的,周一查房的时候询问患者症状,结果患者讲“我本来就呕吐,饭都吃不下,你们还给我吃苦药水,怎么能吃的进去?”,原来两天的药她一包都没吃。对于这种患者,医生虽然生气,也只能耐心劝导,经过说教后,当天吃了药,一共吃两包。就这两包药,一天的量,患者的呕吐问题完全解决了,住院期间再也没有呕吐,大便也正常了。后来查房她讲“原来呕吐也能吃中药”,好多病人都自认为中药苦,中药难喝,甚至喝了直想吐,这医院的医师都具备。
甚至在某些科室医生有这种观点:患者术后不能吃中药;患者钾高不能吃中药;患者饭都吃不进去,你给他吃中药?患者年龄小不能吃中药。我认为这些都是偏见。
2.小柴胡汤解决患者多日发热
一位38岁的女患者,左脚腱鞘区巨细胞瘤术后,左脚肿胀,早晨10点左右及夜间即发高热,40℃左右,但发热时有冷感,覆被则汗出,汗出后热即退,口干口渴,双脉偏细弱,舌质偏红。已经使用了抗生素,不能退热,故准备中药治疗。
思路:患者发热的同时有怕冷,并根据发热的时间,脉偏细弱,辨证为少阳邪热,且阴分虚弱。患者又口干口渴,根据小柴胡汤的或然证: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从这个加减法我们能看出医圣用人参与天花粉来补阴,治疗阴液缺乏的口渴,小柴胡汤里的人参与甘草即是苦甘化阴之法,所以此处加人参量同时加一味天花粉。
综合判断此案予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再加补阴退热的药。
柴胡24,黄芩9,西洋参15,天花粉12,干姜9(因无生姜),炙甘草6,大枣12,青蒿15,鳖甲30,知母6,丹皮10。3副。
一周后查房询问得知,患者服用1副药,两包后,当天上午10点及夜晚即未发热,3副药喝完,一直到现在未再发热。因手术伤口难愈合,仍住院保养伤口。
另外,好多中医同道认为经方不应该加减,我觉得经方应该加减的,如果经方不加减跟中医的动态思维是相悖的,况且仲景一个桂枝汤就变化出一类桂枝类方,难道这不是仲景根据具体患者病情加减的吗,如果医圣还存活在现在,估计《伤寒论》已经不是首了,可能加减发明了更多的经方。
3.五苓散是住院病人泌尿系感染之小便问题的利器
一位63岁的女患者,本次因为“取钢板”来住院,面色黄。
诉:胃脘疼痛(饭前饭后均痛),食欲可,容易打嗝,按压右肋至胃脘均有压痛抵触感,肚脐周围按压也有紧张感,小便不利,需要等待,用力则大便被带出,控制不住大便。喜温怕凉,舌苔白腻,左右尺脉均无力,左关明显强于寸(肝气强),右寸明显弱于关(关脉并不虚弱,我判断虽然肺气虚,但不是胃虚证,患者胃的症状不是很久,关脉又不弱,判断为胃寒滞)。
所以我用了治疗胃痛的温胃散寒的四合汤;小便不利存在老年泌尿系感染,辨证为太阳寒水出故障的五苓散(舌苔白腻)。
茯苓10,桂枝6,白术10,泽泻10,猪苓10,制附子6,百合10,乌药10,香附10,高良姜10,生黄芪30。5副。
第二次查房:患者原话:服药一天后胃脘疼痛消失,从开始服药到现在小便通利,不存在带出大便的情况。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