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夏天的结束。
23日0时38分,处暑至,“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一场秋雨一场寒”,处暑后,早晚温差加大,北方降温明显,南方仍需当心“秋老虎”;全国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天高气爽,是远足的好时节;处暑要当心“秋燥”伤人,养生注意防燥、不贪凉,宜早睡早起,吃清热安神食品。
处暑时节,由于气候渐干燥,很多人会感到凌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即便饮用1大杯水,也难以解渴。这类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秋燥”是指在秋季发现的以干燥为特点的病变,分温燥和凉燥两种。处暑期间的“秋燥”属温燥,病症多表现为头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适、手脚心热等,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淆,这类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不适,主要与久晴少雨、秋阳暴烈的气候有关。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处暑养生应当注意些甚么吧!
1多睡一小时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剂。
2多吃清热安神食品“病从口入”,饮食与疾病很容易“挂钩”。处暑以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乍寒乍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产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下降,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得了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上饮食不当,这类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
3避免过早添加衣物秋季养生小常识提示说,“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由于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4注意胃部保暖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秋季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避免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依照自然界规则,秋季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的就是储存体内阳气。但是,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赖床不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所指的“秋乏”。
5坚持锻炼不管哪一个季节,坚持运动绝对是没错的。入秋以后锻炼的好处在于,在逐步下降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增进身体的物资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6多开窗少开空调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秋季养生注意事项中指出,秋季尽可能多开窗,使空气活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7护理好脐部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步过渡到御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
另外,处暑期间某些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因此,处暑时节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防“秋燥”。
有效防治“秋燥”,可以在饮食上下工夫。在初秋时节应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以平淡甘润为主。鲜藕、生梨、荸荠和胡萝卜、豆腐、黑木耳、蜂蜜等具有养阴润燥的功效,无妨多吃一些;多喝水、淡汤、菜汤、豆浆、牛奶等,而生葱、胡椒、烈酒等燥烈食品应少吃,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数蔬菜和水果性寒凉,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份,果蔬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及无机盐、纤维素,可以改良燥气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另外,胃弱者要多喝粥,如红枣糯米粥、百合粥、莲子粥等。同时,注意调理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避免过度疲劳和无节制的夜生活。
处暑饮食
1沙参玉竹莲子百合汤沙参50克,玉竹、莲子、百合各25克,鸡蛋1个。
将沙参、玉竹、莲子、百合洗净,同鸡蛋连壳一起下锅,同炖半小时,取出鸡蛋除壳,再同炖至药物软烂。食鸡蛋饮汤,可加糖调味。
处暑过后气候愈来愈干燥,本汤所取中药均是润肺养阴,健脾和胃之品,特别合适此时食用。本膳能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用于治气虚久咳,肺燥干咳,见咳嗽声低,痰少不利,体弱少食,口干口渴等。
2菊皇茶菊花、甘草、胖大海、枸杞子、橘皮、莲子心、冰糖;
逐日2次,每次1包;取一包菊皇茶,拆开放入杯中,加入沸水冲泡5分钟便可饮用,推荐冲泡1~2次;糖尿病人取出冰糖冲泡;
清咽,适用于咽部不适者。
图文来自络,我们致力于保护版权,若触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文脑血栓预兆,不容忽视的10个信号示警!
素食十款素汤代表,入秋后的绝佳选择!
推荐了解人体器官衰老“岁程表”,触目惊心!
推荐寒湿引百病,人体有5级寒湿,看看你在哪一级?
原创经期能不能洗头?怎样洗?终究有人说清楚了!
西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合肥较好的白癜风医院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