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指导专家:
池晓玲,医院肝病专科主任医师
陈伯钧,医院心血管病专科主任医师
王立新,医院中医肾病内科主任医师
苏巧珍,医院脑病内科主任医师
陈秀华,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
李红毅,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杨朝杰,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李智,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
霍艳明,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李广瑞,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王泽民,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李漫,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侯小兵,中医院电热针室副主任医师
史海霞,中医院脾胃病科主治医师
叶勇,医院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医师
黄春江,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秦琼,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王华宁,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施静,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
谢健,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
何渝煦,医院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医师
吴继萍,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陈其华,湖南中医院副院长
朱镇华,湖南中医院副院长
刘绍贵,湖南中医院主任药师
范伏元,湖南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兼呼吸风湿科主任
卢敏,湖南中医院骨伤科学术带头人
周德生,湖南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林华,湖南中医院妇产科副主任
黄韬,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张腾,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周敏,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王一飞,医院副主任医师
东贵荣,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
李璟,医院主任医师
张晓东,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
朱跃兰,北医院风湿科主任
胡立明,北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曹建春,北医院周围血管科副主任医师
乔占兵,北医院中医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刘芳,北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
黄腾辉,医院名医馆内科主任医师
李生财,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
金钰钧,医院针灸推拿二科主任
金富坤,医院外治科主任
李建省,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
储真真,北京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关秋红,北京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李晓林,北京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李军,北京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马立新,北京医院针炙科副主任医师
张章,北京医院针炙科副主任医师
李建红,北京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桑勉,北京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陈伟强,医院大内科副主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中医师
潘永,医院营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赖昕,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中医师
冯惠玲,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中医师
刘继洪,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
党中勤,医院肝胆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牛学恩,医院肝胆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孟毅,医院脑病二区主任医师
孟泳,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
孟庆良,医院风湿骨病科副主任医师
吕沛宛,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
张钟爱,医院金陵名医馆主任医师
骆天炯,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
阮志忠,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医师
孔薇,医院肾病科主任中医师
余波,南京市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
王耀献,北京医院院长
01全年健康养生月历来了!在这崭新的01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更加的顺利、更加的幸福快乐。除了工作需要规划之外,健康养生计划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您知道每个月里面的养生重点是什么吗?
由医院、中医院、北医院、医院、医院、北京医院等70余位中医专家指导的健康养生月历来了!跟着做,新的一年疾病都绕道走!
1月养生重点:做好保暖护“两头”
1月天气寒冷,同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大寒小寒。天冷了自然是要注意保暖,但与此同时,露在外面的头部、脖子也得做好保暖工作,这一点常常被人忽视。俗话说,“神仙也怕脑后风”,作为诸阳之会的头部保暖若做得不好,很容易引发鼻炎、头痛等疾病,这也成了很多中老年人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头部保暖也不能忘记口鼻,因为寒凉的空气也容易让抵抗力较弱的人患上急性鼻炎。要避免被鼻炎袭击,除了戴围巾、口罩之外,回到家还可以用温水冲洗鼻腔。
另外,“树枯根先衰,防寒先暖脚”,寒冬里养血补气离不开泡脚。可取桂枝10g、砂仁6g、吴茱萸6g、白豆蔻10g、淫羊藿30g、生姜10片、仙茅10g泡足。而且热水泡脚,水温不要太高,用水量一定要淹没过脚腕以上。泡完脚还可以适当按摩足底,因为脚底有很多穴位,能缓解疲劳,帮助睡眠。
周晓明/摄月养生重点:初春养生三个“早”
到了月已经进入到初春,“立春”和“雨水”是一年中二十四节气中的前两个。这个时候养生讲究三“早”。
1.早防晒多保湿。防晒只在夏季?才不是,春季防晒往往被很多人忽略!初春基本集合了大风和干燥两个因素,护肤很有必要。尤其是具有敏感性皮肤的人群,从初春开始就需做好防晒工作,尽可能地避免强烈的日光直射皮肤。这个季节在选用化妆品时也要注意,选用防晒系数在SPF15左右的化妆品就可以了,可选用乳液状或水状的防晒品,能在抵御紫外线的同时,还能补充皮肤水分,滋润肌肤,让皮肤更加舒畅。
.厚衣服别早脱。天热了厚衣服要立马脱掉?别急!这时还是应该捂着点,俗话说“春捂秋冻”,如果一下子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因不适应气候变化而易着凉得病。尤其那些爱美的女孩子,不要急着换上短裙短裤。虽然现在不会察觉什么,但是10年后很容易患关节炎。医院的病人特别多,都是因为这个季节到了,关节感到不适。
3.早起晚睡更精神。立春后,开始昼长夜短,为了顺应这种昼夜变化,可以适当“晚睡早起”。当然,也并不是睡得越晚越好,晚睡不要晚于11点,睡个“美容觉”。
3月养生重点:防好病备“两茶”
春天是疾病多发的季节,尤其是一些传染病。首先,家人都要有防病意识。其次,就是要提前做好预防接种,如流感疫苗、流脑疫苗等。平时在家也要多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不要去人多的地方逗留太长的时间。
另外,春季里,给家人备两杯润喉茶。一杯茶为桔梗菊花茶,有清咽利喉、止咳化痰的功效。茶料为胖大海、甘草、桔梗、金银花、菊花。另外一杯茶为玉蝴蝶茶,特别适合经常感觉眼干咽燥的上班族,有清咽利喉、清肝明目的功效。茶料为胖大海、玉蝴蝶(木蝴蝶)、甜叶菊。饮用药茶,多主张温服、频饮不拘次,每日一剂。
董乃德/摄4月养生重点:春末养生“柔”是关键
4月,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翻过谷雨即是初夏。但越是如此变换,我们的养生越要注意柔和适度,这样才能固住健康、平稳过渡。
春季本着“柔和调养”的原则,这时可以多食山药。山药是健脾食物中最柔和的了,属于药食同源,非常健康。蜂蜜、大枣也是不错的选择。一些祛湿利水的食物也可渐渐增加,包括赤豆、黑豆、薏仁、山药、冬瓜、藕、海带、鲫鱼、豆芽等。清晨煮粥的时候,抓些薏仁、赤豆等加进锅里,会有较好的祛湿利尿效果。
在运动上也要“柔”一点,俗话说“春动生阳”,春末更要注意多动,但切忌过度出汗。谷雨之后,气温回升迅速,但早晚气温偏低,切勿在大汗后吹风,以防感冒。
5月养生重点:重滋养、祛湿气
进入五月,各地陆续进入夏季,立夏和小满这两个节气的到来,让万物在雨水阳光的滋养中逐渐成长,人体也在此时进入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此时应该注意健脾祛湿。应该特别注意饮食调养,以清淡为主,多吃点儿“苦”。民间一直有小满三候之“一候,苦菜秀”。苦菜是一种多年生菊科植物,清热、去火、开胃。
进入五月,早期防湿、祛湿,对于之后能够健康的度过夏天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可以常吃具有清热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莲子、山药等。忌食海腥鱼类、羊狗肉、冷饮等,因为这些饮食易生湿、伤脾。平时可多喝粥以调理脾胃,如绿豆粥、荷叶粥、赤小豆粥等,以方便体内湿热的排泄。
6月养生重点:六月苦夏,吃点苦
进入六月,夏倦要开始了。夏天人们很容易感到疲倦,显得懒洋洋的。而且夏天气温高出我们的体温,体内的汗液无法发散出来,很容易中暑。
六月,苦夏开始了。人们常常没有食欲,影响饮食,过多食用冷饮,也会造成脾胃伤害。所以,在饮食上面,一是清淡为主,二是切忌贪凉,三是苦夏“吃点苦”。夏季饮食应少荤多素,宜多食蔬果谷物类。在果蔬中尤其推崇“瓜族”,如苦瓜、冬瓜、西瓜、香瓜等。明代李时珍认为粥是夏季最佳饮食。可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清心祛暑之品加入粳米中煮粥,凉后食用可健脾胃,祛暑热。薏米赤小豆粥清热健脾,利湿养肝;冬瓜荸荠粥补益胃肠、生津除烦。
李曌懿/摄7月养生重点:多咸少甜,清热消暑
七月,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小暑和大暑。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小暑大暑,接踵而至。人出的汗多了,体力消耗又大,很多人都觉得慵懒乏力。
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酷暑时节,天气燥热,人体水分流失得也快,所以,饮食上最好多点咸,少点甜。做菜时适当放些姜、葱、蒜、醋,多吃点温、软的食物。荷叶冬瓜汤就是不错的选择,不仅清热解暑,利尿除湿,还能生津止渴。买一张鲜荷叶洗净、切碎,配上鲜冬瓜,加水,开小火炖,再用食盐调调味道,这种汤特别适合暑天口渴心烦,咳嗽,痰多,小便量少、色黄,还有口腔溃疡的人喝。
8月养生重点:润燥也要健脾
八月也迎来了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处暑则意味着炎热的暑天就要结束了。气温由热转凉,气候干燥,空气中湿度小,此时养生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燥则润之”。
进入八月,昼夜温差加大,饮食应坚持祛暑清热,另外,这时“燥”气当令,出现干燥的症状。不过这时的秋燥属于温燥,只能清补。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食物,以益胃生津。
此外,中医认为,从立秋到秋分为长夏,长夏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很多人又喜欢吃大量的凉食冷饮,更容易伤了脾胃,到秋天时邪气宣泄出来,就会出现腹泻或便秘、咳嗽等问题,所以要健脾。健脾养胃,可以经常捏一捏足三里和阴陵泉。阴陵泉是健脾的主要穴位,而足三里归属于胃经。坐着用手一摸小腿,正好就能接触到这两个穴位,没事时经常捏一捏就可以了。
足三里和阴陵泉9月养生重点:防凉切勿露身
九月包含有“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酷热不再,天气渐凉。
白露是一个表征天气转凉的节气,虽然白天的气温仍可达三十多度,但夜晚仍会较凉,日夜温差较大,若下雨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如果这时穿得过于裸露,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不能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撤掉凉席,关上窗户和空调,换上长衣长裤入睡,将薄棉被备在床头,是十分必要的。
日常饮食中,应增加对芝麻、蜂蜜、枇杷、西红柿、百合、乌梅等柔润食物的摄入,以益胃、养肺、生津。还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10月养生重点:多吃生津润燥的食物
十月随着寒露节气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而到霜降节气时,初霜已开始出现,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作为秋季的最后两个节气,热与冷交替,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说,气温会稍有下降,但不要过早穿上棉衣。因为过早保暖,机体对寒冷没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得人体对寒冷的调节能力下降,真正到了严寒时节容易染上疾病。可老话又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是提醒你,气候已经从凉爽向寒冷过渡了,即使是秋冻,也要适度。
饮食上多吃生津润燥、宣肺止咳的食物。此时宜选择润燥滋阴的饮食,此类饮食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全麦面、小麦仁、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红薯、山药、南瓜、萝卜、白菜、洋葱、藕、百合、木耳、梨、苹果等都比较适宜这个时节食用。
曹子豪/摄
11月养生重点:立冬进补不能“盲补”
11月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季进补,上山打虎”,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冬天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俗称“补冬”,但是也不能“盲补”,这里总体给大家一些健康提醒。
应遵循“少咸多苦”的大前提。
杀鸡宰鸭、烹羊宰牛,加入当归、人参炖食,是很多地方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的办法。
另外,山药、大枣、鸽蛋、枸杞、松子、羊奶等可常吃,以补虚滋肾、养血润燥;用鲜菇鸡汤、银耳红枣羹、核桃粥等进行小补,也很合时宜。
具体来说就是,“南方清补,北方温补,高原润补”是大环境的原则。北方地区的冬季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北方要温暖得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为主,比如鸡、鸭、鱼类。在我国南方,人们在立冬爱吃些鸡鸭鱼肉,如台湾立冬街头的“姜母鸭”,就是不错的选择。而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木耳、冰糖为宜,比如做一道冰糖炖雪梨就是不错的膳食。
1月养生重点:睡前泡泡脚,赛过参鸡汤
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1月大雪节气之后更要注意“养藏”。熟吃雪藕是不错的选择。雪藕含有淀粉、蛋白质、天门冬素、维生素C以及氧化酶成分,生吃可辅助治疗肺结核咯血等,熟吃健脾开胃、止泻固精。
“睡前一盆汤,赛过参鸡汤。”这个“汤”指的就是泡脚。深冬常泡脚可以刺激人体脚部的太冲、隐白、太溪、涌泉以及踝关节以下各穴位,滋补元气、壮腰强筋、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及延缓衰老。药物泡脚更是能让药物成分通过皮肤、黏膜、经脉以及络脉进入体内发挥作用。
本文来自:-01-4《健康时报》特刊(总第期)
更多精彩文章:
每个人患癌概率都是%,但这8类人风险比别人还高很多倍!看看有没有你!7天骗光一个村,保健品骗局的7大招数!高以翔去世一年后,好友也猝死在他墓地!医生发现这类死亡都有规律!
打着呼噜,他就走了!有这些症状的人一定要看看!
本文编辑:鲁洋审稿主任:杨小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