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90%的肠结核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2.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口传播。
3.90%的肠结核由肺结核引发(延伸:90%骨结核继发于肺结核;90%肾结核继发于肺结核;90%附睾结核继发于肾结核)。
4.85%的肠结核发生于回盲部。
二、临床表现:
1.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发作,餐后加重,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2.大便习惯改变:溃疡型肠结核常伴腹泻,无脓血,不伴里急后重。增生型肠结核以便秘为主。
3.腹部肿块:多位于右下腹。
4.全身症状:结核毒血症多见于溃疡型肠结核。
三、辅助检查:
1.X线钡剂灌肠:次选检查。溃疡型肠结核可见X线钡剂激惹征(跳跃征)。增生型肠结核患者肠粘膜呈结节状改变,充盈缺损。
2.结肠镜:首选检查。可见横行溃疡形成,活检发现肉芽肿,干酪坏死或抗酸杆菌时可确诊。
四、治疗:
1.目的:消除症状,改善全身情况,促进病灶愈合,防治并发症。
2.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治疗的关键所在。
3.对症治疗:腹痛用抗胆碱能药物;腹泻注意水电解质贺酸碱平衡;不完全肠梗阻要胃肠减压。
4.手术治疗:指征为:①完全性肠梗阻或不完全性肠梗阻内科治疗无效。②急性肠穿孔,或慢性肠穿孔瘘管形成经内科治疗不能闭合者。③肠道大量出血经积极抢救不能有效止血。④诊断困难需要剖腹探查者。
结核性腹膜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腹腔直接蔓延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2.常继发于肠系膜,输卵管和肠结核。
二、临床分型:
1.渗出型。
2.粘连型。
3.干酪型。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结核毒血症多见,主要是低热或中等热,呈驰张热(1/3)或稽留热。
2.腹痛:常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
3.腹部触诊:有揉面感,但非特异性(也可见于癌性腹膜炎)。
4.腹腔积液:少量至中量多见。
5.腹部肿块:多见于粘连型或干酪型,以脐周为主。
6.大便习惯改变:以腹泻多见。可见腹泻便秘交替。
四、辅助检查:
1.血沉加快。
2.腹腔积液检查:渗出液,ADA>45U/L。
3.腹腔镜检查:金标准。
五、治疗:
1.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对于一般渗出型病例,需全程规则治疗;对于粘连型或干酪型,需加强联合应用,适当延长疗程。
2.大量腹腔积液治疗:可适当放液。
3.手术治疗:指征为:①并发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内科治疗无效者。②肠穿孔,或腹腔脓肿经抗生素治疗未见好转者。③肠瘘经抗结核化疗与加强营养而未能闭合者。④诊断有困难,不能排除恶性肿瘤者,可剖腹探查。
END
糖霜Frost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