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赋》选讲39(荜拔)
中医普及学堂
第二卷热性药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大家好!前面我们把寒性药过了一遍,跟寒相对的是热,从今天这节开始,我们就要开讲热性药了,希望大家能跟着中医普及学堂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领略更加丰富多彩的中药世界。
《神农本草经》提到,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这是中药的四气五味学说,四气又叫做四性,这就是我们所说《药性赋》的药性。
我们首先要知道一味药的性格,它是寒冰冰,沉默寡言的,还是热情大方,善于外交。
大家不要把药性看得很神秘,它就是通过寒热温良对调,来纠正人体偏性,达到平和的治疗效果。
就像一个火爆面赤,烦躁高热的患者,一派大热之象,就像一个热情高涨的人,这时如果他再跟一个热情高涨的人在一起,他们就像球迷碰上球迷,大家要打架了。
那怎么办?
你就给他配一组,清心寡欲,冷静平定的药物,比如石膏、知母、连翘、栀子。
这些药物就能够治疗或缓解面红耳赤、咽喉痛,高烧烦热,脉洪数。
这就是为何行军打仗,将军勇武,一定要配参谋镇定,这样阴阳成为一个整体,就可以攻必克战必胜。
但是将军参谋都是火爆气质,最重还没有攻克敌人,自己内部就意见不统一打起来了。
这就要求我们用热远热,用寒远寒。
不要雪上加霜,不要火中浇油,要用火把冰块暖化,要用水把热火降温。
最后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效果。
所以讲药,它的实质必是讲阴阳。
又比如病人,出现一派腹中冷痛,脉微细,面色晄白,四肢冷的症状,这是一派秋冬阴寒之象。
不管他是关节痹痛,哮喘贪多,还是腰酸腿重,我们同意地不用去刻意纠结于病名,而直取病人阴寒的冬天之象,就是一个寒证,所有治疗都是如何给病人添柴加火,制造阳光,让病人感到温暖,然后用肉桂、干姜、附子、茴香这些温胃暖肠的热性药。
给病人身体制造阳光,消除阴寒,从而令各类病症得以缓解或消除。
而用这些温热的药,来治疗寒星的病,这些药物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热性药跟温性药。
我们把寒热温凉理解成一年四季,那就好办了,春夏温热,秋冬寒凉,如果病人表现出一派春夏温热之象,高热烦渴,面红耳赤。
我们就用秋冬寒凉的药物石膏、知母、麦冬、天冬,来去帮病人降火下雨,清热养阴。
相反如果病人出现一派秋冬天寒凉之象,如果关节痹痛,腹冷痛经,脉微细涩,四肢怕冷。
这时一派秋冬肃杀之象,就像江河被寒冰凝滞,不通则痛。
所以我们要让秋冬天状态的身体迅速进入温热状态,这时给病人生姜、大枣、桂枝、甘草,等辛甘化阳之品,让病人如得阳火,如入春夏,如沐阳光。
这时所有寒凉之象,悉皆消除,身体自安。
这就回到我们《黄帝内经》上提到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以及《神农本草经》上提到的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道理。
寒热温凉你分得清后,那么寒热温凉的药物你自然就会用了。
这正是临床上时刻都需要琢磨的用药原则。
当然还有更深的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这些要到以后讲《汤头歌诀》时才跟大家详谈。
在这里一般是讲春寒纯热纯虚纯实的,虽然说这类疾病临床上比较少,大部分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
但我们刚开始学习,就是要从这基础开始学起。
《药性赋》这里提到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就是告诉我们药物有像温热阳火那样的,你要知道要仔细体认,不要火上浇油,雪里加霜。
王叔和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这是说,你身体一派火象,就像森林起火一样,还用桂枝汤去温通,添油助火,这样医生就成了刽子手,加速了疾病的发展。
如果病人一派阴寒,身体都快没得阳气了,你还用承气汤之类通腑泄热,这样大寒大凉一上去,病人那赖以生存的微末阳气,都被走泻掉,这样身体就危险了。
所以说中药有没有毒性,该如何回避毒性,真正的大毒之物,如砒霜、断肠草,相信药店不敢随便卖,你也不会去吃。
而真正平常之品,像桂枝、大黄,没什么毒性,你平时一旦搞错方向,寒证用寒药,热证用热药。
就像掉下井的人你再丢一个石头,烧红的锅,你再添把柴,这样寒温一搞错,就覆水难收。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所以中药真正要慎重的并不是砒霜断肠草这类大毒之药,你每天听到吃这儿亡毙的人有多少呢?
恰恰相反,是最平常的药,你搞错方向,每每因为寒温不调,而让病痛加重。
所以中医中药,最根本的就在辩证认证这里,认错了人参可以杀人,人对了大黄可以救命。
为何病人体虚,想吃参茸进补,一吃双眼就红肿睁不开,严重的还要把眼睛搞瞎了。
这时赶紧给他用大黄泡茶,把热火上攻的炎症撤下来,才避免了把眼睛搞坏的后果。
可见识阴阳很重要,难怪古人说识药容易识病难,识病容易识阴阳难。
你如果能识阴阳,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传统中医了。
让我们一起在接下来学习药物的时候提高阴阳的识别能力吧!
如果是火前面寒性药是以酸苦寒涌泄为阴,主要以降本流末而讲的话,那么接下来将热性药温性药,就主要方向是辛甘温发散为阳,升举清阳为主要方向的。
这样一降一升,如果把寒凉药看成是甘露洒须弥,那么接下来的温热药就是白云朝顶上。
如果说寒凉药是在帮身体降雨以达到帮身体降温的效果,那么接下来将的温热药就是帮身体出太阳,使地气上为云,是蒸发津液温暖周身的效果。
所以寒凉药就像右降的方向盘,温热药就像左升的方向盘。
寒凉药是秋冬,治春夏之病。
温热药是春夏,治秋冬之病。
如果你把寒凉温热,药中四性,放在一个太极图里,它们就各占一边的阴阳鱼。
整个太极能升能降,从此回旋起来。
对于人体而言,气机拨通,百病消除。
所以最后我们一定不是站在机械地寒热论去治温凉病,而是站在太极一气流通,人体是一个整体的高度上,去调气机,使药物能在人体产生动态的回旋。这样气机周流而不滞涩,血脉畅通而不瘀阻,又何患疾病不消,又何愁烦恼不了。
讲这气机的流通,会在我们讲这些药里头点到,希望大家更能够以一生万物的高度去看寒热药。
对立不是终究,统一才是大道。
最后你会把寒热温凉,通通统一到这太极升降图来,那么你处方用药,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了。
就像指南针一样,处处都指向人体的本质,管它疾病千变万化。
咬紧阴阳升降,气机对流不放松,那么你从此就由技而渐入医道矣!
这这节课我们就就上到这里,下节课讲荜拔。
1、荜拔欲温中以荜拨。大家好!我们开始讲温热药的第一位荜拔。
《药性赋》上说,欲温中以荜拨。
你别小看这短短一句话,它把荜拔最主要的功效都讲出来了,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荜拔是胡椒科的植物,主要产于广东这些偏热带的地方,像菲律宾、越南、印尼也有。
像这些热带地方的名药,比如砂仁、沉香、胡椒,大都具有独特温中散寒行气之功。
所以你研成粉末,拿到鼻子一闻,都能开窍醒神,尝到肚子里就可以温中散寒。
原来这些热带地区,由于湿邪比较重,湿重的地方,它阳光又足。
所以这样的环境,就练就了药草具有温阳之性,又能够除湿散寒。
所以《本草便读》中提到荜拔大辛大热,味同胡椒,入胃与大肠,阳明药也,温中散寒,破滞气,开郁结,下气除痰,又能散上焦之浮热,凡一切牙痛头风吞酸等症,属于阳明湿火者,皆可以此治之。
大家读完这段古籍描述,应该就可以知道荜拔它的性格了,它就像一团火,能把你胃肠中的湿冷给温化开。
就像你锅中有残羹剩菜,已经凉了,这时荜拔一进去,就直接把胃肠的阳火点起来,把水谷腐熟了。
我们当地有个高寿老人,他经常要吃荜拔,而且还把荜拔引种出来,现在我们这山周围都种了好几片荜拔。
原来以前这老人家常年胃痛,不思饮食,严重疼痛时打吊瓶都不能缓解。
大家想想,一般打吊瓶是以消炎的寒水来去治疗热证,如果你的胃炎属于寒性的,那么你用消炎的凉药来去对治,就犯了虚虚实实之戒,等于雪上加霜,加重病情。
所以胃因为受寒而拘挛扭曲疼痛得更厉害。
后来这老爷子不知从哪里得来一个小招,用荜拔嫩苗拌粥喝,越喝越舒服。
甚至喝到最后,每隔几天都离不开荜拔。
最后单纯靠这荜拔治好了它的老寒胃,然后他跟周围人讲,周围也有一些寒胃的人,胃中泛清水冷痛的,照他的办法服食也有效果。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农人都在田头山脚下种上一片,以防不时之需。
-----------------------------
肺结核,古代叫肺痨,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的虚损疾患,劳损身体在前,然后感染病邪,现代医学认为是结核杆菌在后。
所以在张仲景《金匮要略》里头,我们可以把此病当做虚劳来治。
古籍上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系,故成瘵疾,咳血声嘶。
所以这肺痨大的原则是固本培元,跟降浊杀虫,中医以固本培元为优势,现代医学以抗涝杀虫为优势。
但总的来说,还是要长期扶正,适当攻邪,所以在《医学正传》中提到,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根源,这是两大治疗原则。
关于治疗肺痨的有部《十药神书》,非常薄,是中医治疗肺痨的专著,要想治疗肺部疾患,大家可以去研究此书。
同时现在空气污染很重,直接损到肺部,你也可以从古人治肺里头找到一些如何保养肺部,防止污染的思路。
一般肺痨病人,总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四大主症。
人体到后来会慢慢消瘦,形容枯槁,颜色憔悴,精血像一点一点被蚕食消耗掉一样,所以才称之为慢性消耗性虚损疾病。
所以在中医养生保健上,应该非常严格。
第一戒房劳。
纵欲之人,若不爱惜精血,身体就会千疮百孔,垮得很快。大风先倒无根树,伤寒偏死下虚人。
所以很多纵欲的人,不单体虚,容易伤风感冒,也容易得乙肝,甚至肺结核。
第二戒烟酒嗔怒。
肺痨患者,阴虚火重的占了不少,本身就容易虚火妄动,这烟酒怒火人容易就煽风点火,加大精血的内耗,身体就佷容易累。
第三慎风寒。
病人在节气交替时容易病发难受,这是肺主治节功能减退,所以节气变化,要慎风寒,同时天气好时,要多晒太阳。
可以选择一两样养生功法来修炼,如太极拳,八段锦。
第四节饮食。
越虚的人,越不能吃饱,身体越差的人,越要细嚼慢咽,连一顿吃撑吃胀都不要发生。
第五心念很重要,修心是任何疑难重病,到最后唯一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的,而且也是最难做到,也最有效的。
因为大病的身体,非常脆弱,你一个心念的波动,都会造成身体巨大的难受,我们见过一个老人,哮喘重病晚期,平时安安静静,一旦老夫妻间不和,一个眼神一个心念,就可以让他喘促,几天都平复不下来。
所以身体越差,越要懂得存整年,越要存平常心去看待,不然最后害自己的人,没有别人,就是自己。
因为实在太多例子了,很多中风的病人,不过就是一场激动愤怒诱发的,你想想,如果你心地功夫做得好,没人能够点燃你的炸药,你都没有炸药,怎么会爆呢?
最好还要提到《慎柔五书》《理虚元鉴》,此二书乃治疗诸虚百损的经典古籍,将来有机会可能会跟大家讲,大家想研究虚劳的治法,以及一些保健常识,可以先去看看,毕竟很多大病重病疑难病,到后来都会殊途同归,发展到虚劳这里来。
这也是为何我们中医的内科学,在讨论各种疾病时,最后一种就是虚劳。
学会虚劳的治法,以及保健之方,那么你以挽救重病大病的心态,来锻炼身体,战战兢兢,如临渊履冰,有这么高强的意识,那么身心的强大,就不在话下了。
一定程度上你对养生有多严格,就决定你身体有多健康,所以大家不要等到疾病现前时,才忙着看养生书籍,不要以为疾病是别人的事,是以后的事,不关自己现在的事,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
-----------------------------
脏腑相表里,跟脏腑别通理论,以及经络理论,可以很快速地把人体上下内外贯通连接起来,可以为你治疗疾病打开很多思路。
这点我们是深有感触的,以后还会跟大家讲这些中医理论的精妙。
一定程度上理论高度往往决定临床高度。
所以大家别忽略了理论,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让你临床时更能够左右逢源,思路大开。
-----------------------------
小儿外感风寒,可以用解表之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姜枣茶有效,葱姜汤亦有效,甚至苏叶水都管用,如果娃子不方便喝药,你用这些汤药来泡脚,也能够微微出汗,寒从汗解,风从表出。
所以小孩子不用担心他能不能吃中药,只要辩证对位,小孩子细皮嫩肉,你用泡脚他照样能够吸收,而且药物剂量放大点都不怕,本身泡脚熏蒸就是一种解表散寒之法。
具体小儿推拿保健方面的研究,大家要去干李德修的书,这是小儿推拿的专著,只要认真看,在自己娃子身上推推拿拿,拍拍打打,很多热爱中医的父母们都尝到了甜头,对疾病不再那么恐惧了。
这中医真是人生乃至家庭最大的保险啊!
-----------------------------
阳气不足则邪害空窍,这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一条中医原理,在治病养生里非常管用。
你看阳气招不到的地方就灰蒙蒙,阴湿湿。
现在很多过敏性鼻炎的病人,不是鼻炎会遗传,而是他们都有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处在阴寒的环境下,加上熬夜纵欲不断地消耗阳气,以及很少去运动,接受大自然阳光的充电,所以很快就阳虚,邪浊阻碍孔窍。
就像阳光不够,阴云密布一样。
这时制阳光消阴翳,才是治疗各种鼻炎鼻不通气的一条大出路。
至于用艾灸之法,当然有效,可以借助外在的艾火来通阳气。
中医认为虚则补其母,鼻子不通,阳气不够,是归肺管,肺属金,金之母则为土,脾胃属土,所以艾灸足三里阳明胃经,可以提高身体土气,增加抵抗力,当一个人土气敦厚时,就像大地一阵风吹来,就不容易动摇,当一个人土气薄弱时,就像花盆,大风刮过来,就随时会倾倒有反应。
所以表面上是虚邪贼风引起鼻子敏感,实际上是你土气不够,脾胃不够强悍,才站不住脚跟,容易摇摆。
所以中医通过培土生金,可以加强肺的抵抗力。
在保健养生上,要注意保护脾胃,关于保护脾胃,我们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大家可以回去参考参考。
-----------------------------
如果真的是脾虚的话,用参苓白术丸是屡用屡效的,不仅是你,我们建议的不少病人,也有像你这样的反应。
足见并不是说想要开胃,就一定要服山楂、麦芽、神曲,当你脾气亏虚时,你片面地消食,无济于事,后面我们会跟大家讲到另一套中医理论,叫腑虚补脏法,这跟脏邪还腑是对偶统一的。
为什么我们针对同样食纳不开的娃子,有时用参苓白术丸,有时用大山楂丸,都是脾胃问题,有什么区别吗?
肠胃积滞,口浊重的,用大山楂丸。
脾虚不运,舌苔淡胖,或白腻的,用参苓白术丸,这样你就能够让病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升胃降,这中焦两条阴阳鱼能旋转起来,那么四维上下就被带动起来,人体很快就有劲舒服了。
所以古人给我们治病开了一条捷径,说,万病不治,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才得治。
也就是各种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你百思不得其解,思路不够清晰时,你这时别急着去拆炸弹,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让病人能够吃得香,能够饥饿感,但又不让他吃饱吃撑,这样身体的正气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记住消灭疾病,不是靠药物,是靠把你正气培养调动起来。
我们用参苓白术丸,最有效的一例案子,就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娃子,身材矮小,比同龄人要低一个头,而且比较瘦,他父母为此没有少化心思,用了很多名贵中药去培补都不理想。
我们跟他讲,运动补,松土施肥的道理后,不仅父母体会到了,连娃子听了都豁然开朗,于是我们就叫他吃参苓白术丸。
同时叫他每天必须跑半小时步,这是医嘱,不听医嘱,服药无效。
结果三个月下来,人体整体壮了十来斤,整个人都丰满多了,还高了,除了参苓白术丸,没有吃其他方面的药。
这就是土气充足后,整个人都被顶起来,壮起来。
并不是这药能促进他发育,而是他半小时的运动,加上参苓白术丸健脾,这样胃口一下子被打开,多吃一碗都不觉得饱胀。
你想想真正强壮你身体的不是人参鹿茸,而是粗茶淡饭啊!
所以饥饿感很重要,现在人一旦有了饥饿感就很害怕,就连忙吃东西来填补,要知道生病的人才没有饥饿感,有饥饿感是好事,代表你生命力顽强,但你草率地用零食或水果来把饥饿感掩盖,这身体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为何现在很多小孩子,身体差脾气大,一饿就到冰箱柜子里找零食瓜果饮料牛奶,等真正该吃饭时,他有没胃口,这样反复一折腾,娃子就养得像病猫,所以我们常跟那些家长说零食养病不养命,主食养命少得病。
你不吃主食老吃那些偏食,身体能好吗?
所以做父母的,应该有责任,让家里不放零食瓜果,管好娃子的食欲胃口,你才能够真正活动健康的娃子。
-----------------------------
扁平疣起码有几十种治法,而且每种治法对部分的扁平疣都有效果,但都不能以偏治全。
这些扁平疣,现代医学认为是病毒感染,病毒是阴性的,为什么会感染到人体,在皮肤毛窍上面生长呢?
中医认为,是阳化气功能不够,所以中医治疗扁平疣离不开两大思路,一方面是制阳光,一方面是降阴浊。
身体气血阳气充足,对流得好,循环得好,那些扁平疣,根本很难在上面留着。
所以平时阳气足的少得,阳主动,你阳气不足,动能减退,局部就容易停留瘀浊疙瘩,所以为何中医用艾叶熏,或加些硫磺,制成硫磺艾条,一熏,这些扁平疣就容易脱掉。
说明阴寒的病毒,怕的是阳光,就像阴寒的苔藓碰到阳光,就纷纷干瘪脱落掉了,长不起来了。
所以你要看自己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良方式,损伤了阳气,身体才成为扁平疣,喜欢滋生的地方。
比如吹空调饮生冷,少运动少发汗......
另外疣是浊阴,浊阴应该出下窍,不应该泛溢到肌表,中医认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当身体降浊排浊功能减退时,不仅容易出现扁平疣,各种湿疹皮肤色素斑,以及汗斑油垢,都容易上泛,降不下来,所以降其浊阴,是治疗这些疾病的通用之法。
人体最大的降浊阴通道,无非就是胱肠,所以用通利胱肠法,比如炒薏仁,或大黄之类的药物,只要有助于让胱肠通畅,浊阴出下窍,那疣体就容易解散。
最后还有一种,直接针对局部心性治疗,比如用一些药物,去摩擦局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这样留着在局部的疣体也容易脱落。
这也体现中医留者行之,壅者宣之,结者散之的中医治法思路。
比如直接用新鲜的紫苏叶,摩擦扁平疣表面,每次搞个十分钟,摩擦生热后,在敷在上面,一般一周左右,就能够脱掉。
而苏叶在农村就非常多,古人说此物乃发生之物,善于宣发散寒,可以把窍闭阳郁之象,宣通开来。
当然你不能仅靠药物来摩擦宣通,如果你仔细研究这扁平疣,看它是一个瘀结点,你能否把它深入思考,看是否跟肝气郁结有关系,然后再去研究,是不是这类病人在城市里普遍容易肝郁,如果是的话,你通过疏肝解郁,通宣理气,也能够打开一条治疣之路,同时你更懂得如何防止身上再长复发。
为何呢?
《黄帝内经》说,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乃至和平,你不管是小小的疣,还是大大的瘤结,都离不开这个道理。
所以预防扁平疣:
第一要亲近阳光,远离生冷。
第二要胱肠通畅,浊阴下降。
第三要气血对流,无所瘀滞。
1、荜拔2经过这件事情,我们才算真正对荜拔有进一步的理解。
它可是治疗胃寒冷痛,脾胃难以腐熟水谷的要药,这荜拔就像直接给你脾胃这个锅鼎下面添一把火。
使气血得温热则行,经脉遇阳火得通,这样通则不痛,所以消化道冷痛之症顿消。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老年人脾胃阳气的保养非常重要,你脾胃阳气不够,中焦不温,你连食物都消化吸收不彻底,就像你锅底火不足,那锅里的饭菜都蒸不熟。
这样不要说是胃中冷痛,甚至周身气血不足的病症都随之出来。
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这个锅中鼎炉要时刻有阳气,食物才腐化得彻底,所以中医治疗气虚贫血,都是从脾胃下手。
温镇脾阳,通降胃气。
使脾胃如同一个暖炉,水谷再次皆可腐熟,那么身自强,体自壮。
所以如何保养脾胃的阳气,就是养生的一个关键。
有个大养生家,八九十岁,仍然思维敏捷,行动灵活,人家向他请教养生之术。他笑笑说,吾不以脾胃暖冷物,熟生物。
说白了就是他从来不拿自己的脾胃去吃这些生冷的瓜果凉饮,特别是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
他就像日薄西山一样,阳气本来就少了,保护都还来不及,哪有那么多多余的阳气分出来去煮熟这些生冷之物呢?
所以你看那些会养生的老人,他自动都避开生冷瓜果,你拿给他吃,他也不吃,很多老人他吃一两次就腹痛冷泻,身体不舒服,后来自动也不敢吃了。
看来不仅老年人要远寒凉近温暖,就算是年轻人也要少食生冷,养护好脾胃。
1、荜拔3
在阳江有对母女,她的娃子经常感冒,舌头淡苔白,还经常流口水。
她问我们有什么好办法?
我们跟她说,孩子一派寒凉伤中之象,你是不是经常给她吃水果呢?
她点了点头说,是啊!
我们问,为什么呢?
她说,不是说水果有维生素,孩子生长发育都缺乏吗?
我们跟她说,孩子缺乏的是阳气,而不是维生素这物质。
你一个水果生冷之物,对于阳火足的人来说,吃了消耗点阳气没所谓,对于小孩子像嫩芽尖,像少阳一样,本身阳气又不足,你再每天给他加一个水果,等于你每天吃五个水果,你自己看看,你一下吃五个水果,肚子凉不凉,舌苔白不白,口中泛不泛清水啊?
你如果不懂得寒温,片面地追求营养学,那开口动手就错。
你看为什么那么好的豆浆牛奶,营养够高吧,你把它冰冻了,再给老人家一喝大部分老人家都拉肚子,或者肚子隐痛。
所以说真正帮助你的并不是营养维生素,而是身体的阳气。
你如果看到营养维生素,却没有看到它是寒性的凉性的,这样长期吃下去,就等于长期在给自己脾胃这口锅里浇水灭火。
导致脾胃虚寒,发育不好,容易感冒。
她听后,才算懂得了中医阴阳之理,知道小孩子保护阳气的重要。
于是两个多月了,也没有再给孩子吃生冷的瓜果,真奇怪,这两个月没有吃凉果的娃子,气色反而红润了,少感冒了,口中也不泛清水了,胃口也好了。
就一个小小的饮食习惯调整,居然就把孩子的健康养回来,看来现在很多人生病是因为犯了很多养生误区,却不知道。
他们只看到水果的营养,没看到水果的寒凉。
没想到现在很多父母孩子一直坚持的理念,居然是他们的养生误区。
正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养生误区,才有源源不断的疾病。
在养生面前,误区远远比无知更可怕。
后来这娃子身体明显比以前长得好。
1、荜拔4
原来脾胃保护住了,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四季脾旺不受邪。
你只要不在折腾脾胃,不再伤中焦阳气,一旦脾胃自动振作起来,身体正常发育都是相当简单的事。
身体很少感冒,也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我们如果碰到体弱肠外感的娃子,首先就要问问,这孩子有没有喂养不当,会不会经常伤到脾胃,伤脾胃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生冷伤脾,饱食伤胃,所以想要养好小孩子,一个要远寒凉,一个要七分饱。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保护好中焦脾胃,使脾胃保持温暖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为何张仲景在用桂枝汤时,一定要告诫病人忌生冷,而且忌生冷是排在首位。
如果病人这的生冷伤了肠胃,导致呕吐胃痛,拉稀泻痢怎么办?单味荜拔都管用。
原来在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因吃了生冷之物,导致虚寒腹泻久不愈,请了好多名医,发现效果都理想。
后来有个人献了一方,用黄牛奶煎荜拔,大家想想,牛属脾土,黄牛更归脾胃,荜拔又善于温中治冷,结果唐太宗一吃后,肚子就舒服,拉稀就停止了。
后来史官把这一事情记录下来,然后又经历过多次验证,把它用在蓄冷腹泻的病人身上,发现用之必效。
看来荜拔真是温中散寒之要药也!
它能够暖脾胃而散冷气,能够温中气而止寒痛。
甚至还有人把荜拔做成调料,古人说,荜拔能杀腥气。
原来一些腥臭的肉,用荜拔下去烹调,可以除掉腥味,并且帮助消化,防止饱食伤中,因为荜拔本身又能够消化宿食,下气除胀。
大家都知道有个苏合香丸,是专治疗寒闭心脉的良方,里头就有荜拔,因为荜拔善于治脏腑虚冷,能疗心腹冷痛,加之它又是寒凝泻痢的神药,所以大家要好好记牢哦!
这皆可我们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生姜。
-----------------------------
湿气重,也是表象,治湿要看到背后的两大原因。
一个是阳气不足,因为湿是阴邪,唯阳光可以照化。
另一个是气机不流通,气行则湿行,气滞则湿停。
还有太凉太热都来不得,说明身体底子薄。
怕冷怕热是阴阳俱不足,经典上说,阴阳俱不足者,当调治以甘药,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所以调中焦调脾胃是慢性病,疲劳综合症,湿邪重的共同归路。
31岁就容易怕风冷,说明要节制房劳手淫,来保护阳气。
如果没有熬夜上网劣习,仍然舌苔白腻,那说明身体气机缺乏流通,运动太少。
老是觉得疲倦,恢复不过来,精力不济,要想到是不是思虑过度,每天想的东西太多了,劳动活动不会搞坏人,但念头一直在转在打结,却会把人给想坏。
特别是现在很多人一空闲就坐在电视机前,拿着遥控器转来转去,他的精神压根儿就没有内守过,没有安宁过。
一个经常没有人住的旧房子很快就塌了,一个常有人住的老房子,我们这山村就上百年的泥砖瓦窄,现在仍然四代同堂住得好好的。
《黄帝内经》上说精神内守很重要,现在很多人他的心脑不是处于散乱状态,就是处于昏沉状态,昏沉也是长期散乱,殚精竭虑,赢就必亏的结果。
《黄帝内经》告诉大家,要用平常心来过生活,不要一下子激动,一下子悲伤。
一听到好消息,就情绪高扬,一听到不好消息就失落悲伤,这样大起大落,心脏就佷容易出问题。
懂养生的人,他的生活际遇可以大起大落,但他的内在心地始终都平平常,就像你现在在意的名利职位,在你将来看来,就像小孩子在意一两个糖果一样。
中医教人要天人合一,怎么天人合一,你如果没有包容天地的格局胸怀,你如何跟天地合一?
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如泡影。
想到这里人的心是可以过得很平静,很安详的,根本不需要纷纷扰扰,吵吵闹闹,也不许执着牵挂,妄念纷飞,这样你以无为的心,平常的心去工作学习时,你会发现你人缘更好,你的事业更开,你的身体更强,你的家庭更圆满。
版权:中医普及学堂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9(白芍牵牛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8(生地赤芍)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7(石韦熟地)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6(淫羊藿白茅根)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5(大黄黄连)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4(麦门冬竹茹)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3(滑石天门冬)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2(石膏前胡)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1(瞿麦芒硝)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0(金箔茵陈)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9(升麻腻粉)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8(栀子玄参)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7(葛根柴胡百部)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薄荷枳实枳壳)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马兜铃地骨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车前子黄柏)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3(薏苡藕节瓜蒌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海藻菊花射干)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犀角羚羊泽泻)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0(贯众金铃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1(萱草根侧柏叶)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2(香附地肤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3(山豆根白鲜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4(旋覆花)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5(荆芥穗)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6(天花粉)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7(地榆)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8(昆布)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9(淡竹叶)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30(牡丹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32(牡蛎)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31(知母)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32(牡蛎)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35(黄芩)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34(桔梗)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36(槐花)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37(常山葶苈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38(寒性药总结回顾)
年药考
随着年的药考结束年的复习的钟声即将敲响顶级名师+顶级配套图书+顶级服务阵容
火爆开抢超高通过率
跟着安卓教育,今年你看别人通关
明年别人看你拿证
全城第一的通过率
绝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得到
实力见证
需要你来向老师了解
向身边的安卓学子去了解
更多咨询!扫一扫,添加老师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