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而致命的传染性疾病,起因是因为感染了HIV病毒。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直接传播,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通过特异性侵犯并破坏辅助性的T淋巴细胞,与此同时使体内的多种免疫细胞受到损害,最终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所以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就诊科室
感染科、传染科、皮肤性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
疾病别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是否常见
否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恶性肿瘤
治疗周期
终身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发热、头痛、腹泻、皮疹、盗汗
好发人群
男同性恋者、不洁性交者、吸毒者、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
常用药物
拉米夫定、替诺福韦、奈韦拉平、齐多夫定、依非韦伦
常用检查
抗原抗体检查、病毒核酸测定、免疫学指标检查
疾病分类
I组急性HIV感染期,临床表现类似一过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清HIV抗体阴性。
Ⅱ组无症状HIV感染期,无临床症状,血清HIV抗体阳性。
Ⅲ组有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非腹股沟部位,数目在个以上,直径≥1cm,持续个月而原因不明者。
Ⅳ组有其他的临床症状,又分五个亚型:
A亚型有非特异的全身症状,如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而找不出其他原因者。
B亚型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痴呆、脊髓病、末梢神经病而找不到原因者。
C亚型由于HIV感染后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导致二重感染。又分为两类:
C1:导致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慢性隐孢子虫病、弓形体病、类圆线虫病、念珠菌病(食管、支气管及肺)、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鸟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慢性播散性疱疹病毒感染、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炎等。
C2:导致其他感染,如口腔毛状黏膜白斑病、带状疱疹、复发性沙门氏菌血症、奴卡菌症、结核及口腔念珠菌病等。
D亚型继发肿瘤,如Kaposi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及脑的原发性淋巴瘤等。
E亚型其他并发症,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病因
艾滋病的病因主要是HIV病毒感染,导致人体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受损,免疫功能下降,患者最终因为感染或肿瘤而死亡。
主要病因
艾滋病的病因主要为HIV病毒感染人体,引起人体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CD+T细胞)的损伤和减少,同时导致其他免疫功能损伤,从而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甚至肿瘤,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流行病学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艾滋病的患病率与死亡人数逐年增加。截至年9月,我国报告现在存活的HIV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超过8万例,死于艾滋病的患者累计超过26.2万例。据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截至年底,我国估计感染者和病人约为12万。
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研究证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含有艾滋病病毒,唾液、泪液和乳汁等体液中也可以含有艾滋病病毒。
血液接触传播主要是共用针具吸毒、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血液或者是血制品,以及医疗操作等,都可被感染。
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以经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也可以在分娩的过程中,或者在产后哺乳中将病毒传播给婴儿。
好发人群
男同性恋人群以及多个性伴侣者。
有静脉吸毒史者。
与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
HIV抗体阳性者所生的子女。
症状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者可经历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不同阶段患者可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典型症状
急性期症状有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有头痛、皮疹、脑膜脑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颈、腋及枕部有肿大淋巴结,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脾肿大。
无症状期症状常无明显症状及体征。
艾滋病期症状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持续不规则低热超过1个月;持续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大于1cm);慢性腹泻多于~次/d,个月内体重下降大于10%;合并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病、隐球菌脑膜炎、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淋巴瘤等;中青年患者出现痴呆症。
并发症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各种致病菌感染,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真菌感染等。
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容易并发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
就医
由于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者可维持数年不出现明显症状,一旦发现明显症状,疾病已到晚期。因此,建议存在高危性行为、共用注射器、职业暴露、输入不明血液及血制品等人群,定期接受艾滋病病毒相关检测。
就医指征
高危人群应注意定期体检,若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全身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症状,应立即就医。
已经明确感染的人群,医院或疾控中心接受定期治疗并随访评估。
就诊科室
艾滋病患医院的感染科或皮肤性病科就诊,医院,可以到艾滋病科进行就诊。
对于没有明确诊断为艾滋病的患者,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如果艾滋病初筛是阳性,就需要进一步做确诊试验,可医院或者疾控中心进行确诊试验。如果确诊试验也是阳性,就需要到当地的疾控医院去进行治疗。
医生询问病情
有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或者其他不舒服的症状吗?出现多久了?
近期发生过不安全性行为吗?
有多个性伴侣吗?性伴侣有多个性伴侣吗?
有过献血、卖血、吸毒的经历吗?
从事什么工作?
以前做过检测吗?阴性还是阳性?复查过吗?
需要做的检查
HIV抗体检测当HIV抗体(+)时,需要进行HIV确诊试验,以明确艾滋病感染。
血常规明确是否有贫血、白细胞计数降低情况。
免疫学检查检测T细胞亚群,包括CD和CD8细胞计数、CD/CD8的比值。
HIV病毒定量检查巨细胞病毒抗体和核酸检测当怀疑合并病毒感染时检测巨细胞病毒抗体和核酸检测。
肺泡灌洗检测、脑脊液当怀疑肺孢子菌肺炎时,进行肺泡灌洗检测,当怀疑隐球菌感染时检测脑脊液。
培养和涂片检查怀疑白色念珠菌感染时进行培养和涂片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用于对感染患者的并发症,如肺孢子菌肺炎(PCP)进行诊断。
诊断标准
成人、青少年及18个月龄以上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HIV抗体筛查试验有反应和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
HIV抗体筛査试验有反应和核酸定性试验阳性。
HIV抗体筛査试验有反应和核酸定量试验CPs/mL。
有流行病学史或艾滋病相关临床表现,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
HIV分离试验阳性。
18个月龄及以下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为HV感染母亲所生和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二次检测需在出生周后采样进行)。
有医源性暴露史HIV分离试验结果阳性或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
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和HIV分离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
CD+T淋巴细胞减少症原发性CD+T淋巴细胞减少症与继发性CD+T淋巴细胞减少的患者,均可能出现与AIDS患者类似的感染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史、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有效鉴别。
治疗
艾滋病的治疗主要包含一般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并发症治疗。随着治疗药物的研发与创新,艾滋病已从一种致死性的疾病,转变为可长期管理的慢性病。
一般治疗
对无症状HIV感染者,仍可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对于控制了病情的患者,可根据具体病情及患者个人意愿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对艾滋病前期或已发展为艾滋病的患者,应根据病情注意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加强支持疗法,包括输血及营养支持疗法、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药物治疗
核苷类和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如齐多夫定、拉夫米定、替诺福韦、阿巴卡韦、恩曲他滨等。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如依非韦伦、奈韦拉平、利匹韦林。
蛋白酶抑制剂,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达芦那韦。
整合酶抑制剂,如多替拉韦、拉替拉韦,还有一些药物是合剂,如丙酚替诺福韦+恩曲他滨+艾维雷韦+考比司他、多替拉韦钠+硫酸阿巴卡韦+拉米夫定。
手术治疗
该疾病无手术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
口腔念珠菌感染制霉菌素研碎加甘油,调成糊状局部涂,或调成黏稠糊状慢慢吞咽。
卡氏肺囊虫肺炎口服复方新诺明,恢复后尚需间断服用以防复发。长期服用时要注意血象、尿常规和肾功能。。
细菌性感染有反复发作的沙门菌感染,如血培养阳性可口服喹诺酮类药物。也可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或乙胺丁醇三联或四联抗结核药,强化治疗2个月,异烟肼、利福平巩固治疗个月。用药过程中亦需注意监测肝肾功能。
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重点是降颅内压,可用20%甘露醇或进行脑室引流,抗生素可用两性霉素B。
疱疹病毒感染带状疱疹可口服阿昔洛韦或者伐昔洛韦,单纯疱疹或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口服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
弓形体病口服磺胺嘧啶或乙胺嘧啶。
隐孢子虫病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调节免疫功能,口服螺旋霉素或口服甲硝唑。
肿瘤对发展较快的Kaposi肉瘤可用长春新碱、博来霉素或阿霉素联合治疗。
预后
艾滋病目前无法治愈,若患者积极进行治疗,可延缓疾病进程。若患者无法耐受药物或未坚持规律服药,导致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发展为艾滋病期的进程,可导致严重并发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能否治愈
艾滋病为终身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
能活多久
艾滋病的预后与患者是否治疗以及是否正规的治疗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患者不进行抗病毒治疗或者对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差,患者会在潜伏期之后进入到艾滋病期。而在艾滋病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机会性感染,最终会因为机会性感染以及恶性肿瘤而导致死亡,在艾滋病期患者的生存期只有12~18个月。如果患者能够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医院进行复诊,患者可以长期抑制病毒,体内的CD-T淋巴细胞也可以维持在正常人的水平,患者可以完全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以及学习。
复诊
艾滋病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期间,第1医院复诊两次,第2个月和第个月各复诊一次,个月以后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每一个季度复诊一次。如有不适,应随时复诊。
饮食
营养状况是确定艾滋病病人生存时间长短的一个重要因素,营养良好就可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此外,足够的蛋白质储备和充足的微量营养素对许多治疗药物的疗效好坏也十分必要。
饮食调理
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如牛奶、牛肉、羊肉、猪肉等,补充能量。
避免食用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护理
对于处于潜伏期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而言,无需特殊护理,此时感染者状态与正常人相同,只要按时服药,定期随访即可。而且无论是病毒携带者或是患者都不需要特殊隔离,普通接触并不会导致感染。对于艾滋病期的患者而言,通常应该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日常护理
首先要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每天定时服用抗病毒药物,监测病人的营养状况,如体重、体温、血糖以及2小时出入量。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等容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营养供给,增强机体免疫力。
对于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要注意定时翻身,以免产生褥疮导致皮肤溃烂。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多给予关怀安慰。
护理人员或亲人要了解艾滋病基本知识,不要对艾滋病人心怀恐惧。
病情监测
遵医嘱用药,在医生指导下学习所用药物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一旦有不良反应出现及时就医。
HIV感染者若出现发热、慢性腹泻、头晕、反复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以及脉搏异常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心理护理
不要回避患者,艾滋病患者和正常人相同,都会感到愤怒、沮丧和其他不良情绪,要对他们有耐心、多包容。
不要害怕与患者身体接触,时常与患者握手、拥抱等,都会对患者产生极大的鼓舞,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特殊注意事项
定期检查,不到非正规机构献血、不捐献器官、不捐献精子、避免怀孕。
不隐瞒病情,如实告知医生感染或发病的事实。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的HIV疫苗可以预防HIV感染或延缓艾滋病进展,预防艾滋病重点在于切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早期筛查
艾滋病筛查对象艾滋病患者在早期缺乏特异性指征,所以不能通过临床症状进行排查,如果近期存在不规范血制品使用或者存在高危性行为,则属于艾滋病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
艾滋病筛查的时间及方法艾滋病高危人群一般在高危行为后2~6周左右,去当地疾控中心或者有医院,做艾滋病毒抗体检测,或艾滋病核酸检测。如果结果为阴性,可以在个月和6个月各做一次复查,若全部阴性,可以排除感染艾滋病病毒。如果检测阳性,需要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诊。如果是性工作者或者吸毒者,建议1~个月做一次检测。
预防措施
遵守性道德、洁身自爱,反对乱性。
避免到不经严格消毒的地方进行理发、修脚。
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纹眉、纹身。
不到非正规机构进行献血、输血。
已被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避免受孕、哺乳。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①如果您想喜欢老少恋同志
当前时间: